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取代德国控制了山东。1914年,日军侵人青岛,德军撤退。德国商人失去保障,不得已将大窑拍卖给民族资本家刘子山。 刘子山,山东掖县湾头村人。年轻时靠贩毒、句工成为青岛一大富豪。在青岛经营“东莱银行”,并在天津、上海、武汉等地设立分行。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征收地皮税,刘子山为青岛第二大纳税户。他收买大窑后,又低价购买大殷村私人土地200多亩,将原来的五个小窑洞改为大转窑,建起高45米的大烟囱,称“永吉”窑厂。有卡泥机、手摇压瓦机各一部,瓦棚五座,占地130余亩,有职工200多人。大殷村人殷洪海为把头,张明斋(掖县人)为账房先生。当时,工人劳动强度极大,由6人轮流手摇压瓦机,每人操作2小时后,再做杂差。1942年,刘子山三弟(名字不详,绰号“三坏”)将窑厂全部资产卖给了国民党反动官僚王德高(即墨女姑人)。 1920年,民族资本家魏殿臣(即墨大虎埠人)、戴玉圣(即墨玺口人)等凑集十余股份,在“永吉”窑厂东三里处办起了“同丰”窑厂。因其生产情况一度不佳,人们取“同丰”之谐音,称其为“穷风”。1945年,改称“同和”,有锅炉一台、汽力机一部、压瓦机二部、转窑一座。有高40米和35米的烟囱各一座,职工200多人,日产红瓦3000页。生产的砖瓦由附近村的船只运往青岛。工人每人年工资40余吊钱;从事重活、技术活的则为60吊,管吃饭,不管医疗费。 永吉、同和两窑厂前后维系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但一直沿袭传统生产工艺,机械化程度不高,效益低下。如永吉窑厂用4个童工,头顶着瓦坯往返于窑炉和车间,天天如此。童工腿都跑肿了,仍要坚持工作,否则厂方可随意将其解雇。工人的生活极其悲惨,生老病死没有保障,出卖的是牛马力,得到的却是寥寥无几的血汗钱。 1946年,胶济铁路不时被我解放军切断,青岛地区发生煤荒。因煤炭供应不上,两窑厂不得不停产关闭。大窑厂只留下张明斋等人看守。1947年,周边村庄有人要哄抢大窑,共产党员殷増茂、殷瑞祯、殷瑞伦等带领大殷村民将其保护下来,交与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将此厂收归国有,从此,窑厂走向了新生。 1951年3月,胶州专署接管永吉、同和窑厂,定性永吉为官僚资本、同和为民族资本,按政策分别进行没收和赎买。在两窑厂原20多万元固定资产和2万元流动资金的基础上,又投资3.5万元,使两窑厂分别于当年5月和11月恢复生产,改称“红星窑厂”。同年8月,归属胶州专署实业公司,改称胶州专署实业公司益民窑厂一厂,有职工300余人。 1952年,该厂建立健全了党政工团组织,专职党委书记为刘兆风,工会主席为殿绥,党总支书记为陈宝鼎。1953年,凯旋回国的抗美援朝志愿军在胶南某地建设营房。该厂为工程供应砖瓦,为时一年,圆满完成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