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山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以南0. 5公里,王夫山、蜂子山之西,铁山之东,石老山之北沟坡处。本村群山环绕,北邻柳东、柳西村,东隔王夫山与柳东山村毗邻。全村由8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约1. 5平方公里。2006年,有居民110户、351口人,多为薛姓,皆为汉族。 1962年,小珠山水库库区移民搬迁时,原柳花泊村被分为五个行政村,本村为其中之一。因位于原柳花泊村以南的山中,故名柳南山村,时有40余户人家。据柳花泊《薛氏家谱》记载,自清嘉庆年间起,因人多地狭,村内薛氏各支部分户开始迁居村南山开荒、看山,逐渐形成东几户、西一簇的野鸡汪、蜂子山、石老沟、蜂子山后沟、王夫山、小垛、南坪沟、弧沦屯等8个小自然村。 (小珠山风景) 野鸡汪,位于石老山后、铁山以东山坳处。清嘉庆年间,先民薛祥由原柳花泊村迁居到此,逐渐繁衍成今有9户人家的自然村。因这里早年林木繁茂,成群的野鸡常于汪中觅食戏耍,故称“野鸡汪”。 蜂子山,位于石老山之北、王夫山之南。山巅巨石嶙峋,山崖有一石窟。旧时,石窟中有一窝蜜蜂出出进进采花酿蜜,蜂蜜常从石窟罅隙中流出来,蜂子山由此得名。山西坡有一自然村叫“蜂子山”。先民薛廷海,于清道光年间由原柳花泊村迁居于此,今已发展有24户居民。 在蜂子山南面山沟中,居住着2户人家。该自然村因位于石老山后的沟中,故名“石老沟”。 蜂子山后沟,位于王夫山前坡、蜂子山后,三面山梁环抱,树木蔽日。山前有一沟溪,沟水长流。山下有一塘坝,坝内水平如镜。先民薛文胜,于清道光年间由原柳花泊村迁至此处,今已发展为有26户居民的自然村,与蜂子山住户只隔一道山梁。 (小珠山风景) 王夫山,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50米处。相传,明初,有一姓王名五的人在山顶居住。后王五被抓从军,死于军中。其妻天天站在山顶北眺,盼夫归来,但至死未见其夫,人们故称此山为“王夫山” (又称洼洼山)。在山西坡,有一自然村“王夫山” (洼洼山)。先民薛元福,于清道光年间由原柳花泊村迁来这里,今有居民14户。 小垛,坐落于铁山之后。其后,有一独立秀拔的小山丘,称小垛子。山丘上青松覆盖,东侧悬崖如削。沟涧之中,有一缕瀑水。该自然村位于小垛子前,故名“小垛”。先民薛振江,由原柳花泊村迁至这里,今有居民24户。 南坪沟,位于小垛子北部。北与柳东、柳西村接壤。沟西有一黄泥平岗,沟东为一山梁。其东侧的溪流,由南向北流淌。沟内村民房前屋后,多种植有柿树、樱桃树。先民薛显宗,于清末由原柳花泊村迁至此处,今有居民7户。 弧沦屯,位于石老山、铁山之间的峡谷最南端,北靠野鸡汪。峡谷两岸沟壁陡峭,峡谷前有一山岗阻挡,唯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可通行。相传,古时有一过路客到此后无路可走,被一怪物吞于腹中。另据传说,古时有一衣着古怪之人人此深谷后,便无影无踪。时人称这里为“囫囵吞”。其实,此处是因势而得名“弧沦屯”。称“囫囵吞”, 不过是因谐音。民国时期,薛明善由原柳花泊村迁至此处。其后人多迁居他处,今仅有1户居民。 据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人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其家人听信巫婆之言,在蜂子山北顶建起了一座眼光娘娘庙。该庙很小,门向南,内供眼光娘娘神像。后,又有人在眼光娘娘庙南侧,修建了一座护山太爷庙。庙堂不大,内供山神爷石像。在蜂子山自然村西、王夫山西坡沟东岸,人们各修建了一座土地庙。以前,每当过年过节,尤其正月初三山神爷生日、二月初二土地爷生日时,人们便会到庙前祭拜。山中各小庙,均于1966年被拆除。 柳南山村周围,沟壑纵横,林木茂密,杂草丛生,羊肠小道蜿蜒崎岖。解放前,这里常有土匪出没。他们白天隐匿于山林之中,晚上则到处抢劫绑票(绑架人质)。若受害人不拿或拿不出钱物,土匪就会撕票(将人质杀死)。那时,土匪肆无忌惮,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村里被闹得鸡犬不宁。 20世纪40年代初的一天晚上,村民薛光彩刚睡下,忽然听到打门声。他一开门,土匪便闯入屋内,逼着他要钱。薛光彩无奈,只得将卖韭菜的血汗钱拿出来交给了土匪。一天深夜,土匪翻墙进入小垛自然村村民薛春会家,用刀枪指着他要烟土。还将他捆绑起来,抬到锅框子上用火燎。薛春会被烧伤,家里也被土匪劫掠一空。 旧时,村中房屋低矮,全为土石结构的草披房,木棂小窗、屋内黑暗潮湿。人们多吃不饱,穿不暖,外出扛活的很多。虽住在山林中,因多数山场是别人的,有的户连柴草也没得烧。 解放后、村民分到了山场、土地,过上了太平的日子。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纷纷拆掉旧房,建起了宽散明亮的砖瓦房,个别户还建起了楼房。原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也被宽阔的公路代替。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法、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芋头、大姜为柳南山村的特产。村里每年的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每年户均收入三四千元。加上林果、畜牧业收入,村民户均收入多则上万元,少则五六千元。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年,都进入工厂上班,部分则外出打工。村民的交通工具,由自行车、摩托车,逐渐发展到汽车。为解决水源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村里在山间先后建起小水库3座、大口井3眼、塘坝多座。1983 年,村里用上了电。1999年,村里建起苗圃30余亩、蔬菜塑料大棚4座。2001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人1318万元,人均纯收人6271元。 后记,《黄岛村庄系列》中的文章,其内容资料来源于2006 年以前。如今十四年后,所涉及到的村庄,其面貌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房可能已拆除,人们或许已住进了楼房。但是,那些还没有拆迁改造的村庄,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