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殷克三在门楼山以北“三涧”买山地四顷。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部分殷姓人为看守祖业,迁至那里居住,立村大平,后属山王东村。 据说,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孙孔悦从现胶南市王台镇逢猛孙家村迁来看庙。今已繁衍5代。同年,赵友龙从现龙泉赵家村迁来看管殷姓祠堂。今已繁衍5代。 其他姓氏,都是20世纪60年代后陆续迁至的。 村东300米处,原有一殷姓人居住点,俗称东小庄。20世纪70年代,居民移至村内。 村南约0.5公里处有一“凉湾”,又名“涝涝湾”。湾中泉水清澈甘甜。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凉湾泉,水质好,人人都把水来舀。吃了此水不生病,喝了这水寿命高。”1962年,此处土地划归东杨家庄村,在此建有大口井一眼,长10米、宽10米、深4米。 村后有“北小舍莹”,大营顶脚下有“南舍莹”,为当年掩埋死婴的乱葬岗。现在南岭大营顶中段,设有一处公墓。 早年,先人们住的是“草披屋”。后来,又用半石半土夯墙,半草半瓦建房居住,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平日,男人下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稻、粱、菽、麦、黍、稷等谷类;女人纺线织布,“下小海”,铲牡蛎、扒蛤蜊、捕捉虾蟹等。照明用的是松油,后用花生油、豆油、洋油(柴油)。 后来,人们在发展农、副业的同时,逐步开展海上作业。在附近海上有一鳗鳞岛和石岭,落大潮时可捕鳗鳞鱼、抠大蛸(八带鱼)、拾大海螺(甲古拳)、捉红角蟹子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网具。“虾网”,呈“人”字形,用棉麻线织成。在夏秋季节,由一人或两人在浅水海滩上,沿潮头网捕小虾。“大网”,网眼大小不一,用手工编织而成。捕鱼时,先在海滩上用石头垒成“八”字形石墙,俗称“流子”;再根据海水的涨落,将大网撑开,在小口处下网,捕捉各类鱼虾。在“流子”的小口处,也可以放置“篓网”,落潮时,可挡住牙它鱼、黄姑鱼、乌贼鱼、大蟹子等。还有“插网”,即在浅水海滩上呈弧形(约30米长)插杆张网,趁落潮随流捕捉鱼虾。“兜子网”,由9人左右在浅水海滩上将网拉成弓形,拖拉各种鱼虾。“蛄蝼(即海螺)网”,用海螺壳串联起来制成。海水中的八带鱼为避流,常钻进海螺壳内,这时收网即可捉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