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诸姓,均是20世纪后期迁入的。诸姓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先人们以石头做房基,用土夯墙,用山草、麦秸草或海带叶子披房顶,盖起简陋的草房居住。夏天,燃烧用山豆秸、艾子等植物拧成的“艾火绳”驱赶蚊虫。冬天,用白纸糊住窗口,将草帘子挂在门框上挡风避雨,在火盆里燃烧米糠、木柴等取暖。用松树油照明,后又陆续用大豆油或花生油照明,灯具称油灯碗。 先人们起早贪黑,开荒造田,勤奋耕耘,以种植地瓜、大豆、花生、谷类为主。有的租种柳花泊窝洛子村或胶州大户人家的土地。用人拉犁种地,后来发展到用耙、耧、犁惧、牲口。用笆斗点粪。夏天,头戴苇笠、身披蓑衣、赤着脚丫、扛着锄头去地里耕耘。用镰刀割庄稼。由于靠天吃饭,缺肥少水,一年收获的粮食够半年吃,往往还得吃野菜、草根、米糠,过着衣不体、饭不充饥的生活。 人们在自家院里安起石磨、在村头安起石碾,用来加工粮食。白天,妇女“下小海”,男人下地干活。上,则点着油灯,推磨、推碾。农闲时,人们都“下海”,捞些鱼虾。先辈们辛勤劳动,逐步由佃户发展拥有部分土地。胶州湾既是天然良港,又盛产各类海产品,养了世世代代的沿海村民。每当落潮时,海水退出4-5里,露出的海滩里生长着蛏子、蛤蜊、八带蛸、牡蛎、海螺、扁蛤、黑蛤等。这时,人们“下小海”便收获颇丰。后来,先人们不断总结生产技能,发明了一种用细线结成方口形的“大网”,用两根竹杆(约3米长)将其呈“八”字形撑开捕鱼。夏、秋两季,在浅滩用石头垒成“八”字形的石墙,或者用芦苇插成“八”字形的苇帐;根据潮涨、潮落分别留上口或下口,涨潮时将大网放在上口,落潮时放在下口,可捕到各种各样的小鱼、虾等海货。还有一种“虾子网”,网扣很密,呈“人”字形,用两根小竹杆(长约3米)撑起,竹杆前头拴上葫芦头增加浮力;在浅水区向前推进,可捕到虾子等海产品。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使用这种网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由“下小海”向深水捕捞发展。最初,用竹杆编成竹筏子(俗称胶楫)出海捕鱼。后来,又建造了“小舢板”(俗称小槎、小打网),长约一丈二三,宽约五尺(修造尺),装有桅杆和布帆,借助风力航行。人们在胶州湾内打“小圆网”,放“四眼网”,捕获刀鱼、鲅鱼、黄花鱼、鼓眼鱼、乌鱼、大虾等海产品。此外,还用大海螺壳和稻草绳拴成几千米长的海螺网,捕八带蛸;用“滚钩”钓光鱼。 人们在掌握多种捕鱼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由近海发展到远海捕捞。凭借指南针和祖辈积累的航海经验,在东到乳山、海阳,南到积米崖、灵山岛、连云港等海域放网捕鱼,与风浪搏斗,每年的收人也较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