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约1.3公里处,北临胶州湾,与城阳隔海相望;西与逢家村接壤,西北与红石崖村毗邻;南与东屯、西屯村相连;东与小殷家村接壤。南部为丘岭,北部为平原,所辖面积约1.5平方公里。村庄占地约358亩。2006年,全村有402户、1561口人,居民有刘、李、殷、管、师等姓氏,多为汉族。 原由郝家、师家、郑家、下河四个自然村组成。1971-1975年,师家、郑家、下河三个小自然村迁并至郝家村。 据传,元末明初,山东地区因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人烟稀少。明朝为恢复沿海经济、巩固海防,采取“移民屯田”措施,先后从山西等地往此移民八次。据老人传说和有关记载,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郝姓一支随移民大潮,由山西云中府洪洞县“小云南”迁至大殷村定居。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郝氏兄弟三人由大殷村迁此定居,取村名为郝家村。 立村后,先人们在村东河底挖了一口水井。但一遇天旱,往往无水;遇到汛期,又常被淹没,只好饮用河水。随后,刘、李、殷等姓相继迁来,吃水更成了难事。尤其是天旱缺水时,往往要早起排号挑水,争水、抢水之事时有发生,人们之间的摩擦、矛盾随之产生。后来,郝成、郝旺兄弟二人便迁至郝家村南一公里处(即现西屯村)居住。从此,村里再无郝姓居住。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福建厦门人师重山三兄弟外出闯荡,途经济南历城县枣园村时,留下一人定居;继续向东经过此地时,师重山决定留下定居,成为师家村(又称师家大庄)的创建人。据传,当年师重山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一把刀柄镶嵌有黄金的大刀;头戴礼帽,身穿短袍,脚蹈马靴,威风凛凛。见此地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南有龙雀山,北靠胶州湾,是块风水宝地,便决定在此立村。他在村西北约200米处(现铁路北,毛纺厂围墙南端)打了一口水井,深约8米,直径约1.2米。师姓现已繁衍至9代。1917年,梁金贵由诸城林家村迁入。现已繁衍至3户。 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刘姓一家外出谋生,来到郝家村定居。现已繁衍至11代。清嘉庆十ー年(公元1807年),李成仁带领三个儿子由胶州大后王村迁来。现已繁衍至9代。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殷姓由附近大殷村迁来。今已繁衍至8代。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管姓由附近河洛埠村迁来。现已繁衍至7代。 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郑尚春由附近解家村来到师家村东约500米处立村,起名郑家村。后,郑姓无人在此居住。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逢姓由附近逢家村迁入。已繁衍至7代。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杨姓由现胶南铁山镇杨家山里迁到郑家村南沟底定居。因村东有一条小河,故起村名为下河村。今已繁衍至7代。1914年,穆姓从逢家村迁入。已繁衍至4户。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张姓由逢家村迁来。现已繁衍至6代。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赵姓由胶州艾山后迁来。现已繁衍至8户。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王姓分别由临沂、辛安刘王大庄村迁来。现已繁衍至19户。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邵姓由附近邵家村迁来。现已繁衍至9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