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西海岸百科 查看内容

青岛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城子埠村

2022-5-23 18:38| 发布者:青岛史志办| 查看:585| 评论:0|原作者: 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来自: 黄岛村落

摘要:城子埠村,地处丘陵地带,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公里。东与管家大村接壤,北与大殷村相邻,西与山王东村毗邻,南隔“青﹣黄”高速公路与河洛埠村相望。村庄占地7.5万平方米。2006年,全村有268户、815口人, ...
       城子埠村,地处丘陵地带,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公里。东与管家大村接壤,北与大殷村相邻,西与山王东村毗邻,南隔“青﹣黄”高速公路与河洛埠村相望。村庄占地7.5万平方米。2006年,全村有268户、815口人,居民有管、高、李、薛等姓氏,皆为汉族。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民族英雄戚继光为抵御倭寇侵扰,在村北1公里处设立兵营,老一辈人称此地为北大营子。在附近的红石崖、法家园、郭家台子别设立烟崮墩。一遇敌情,点火起烟为号。大营子占地面积20多亩,城墙用土和石灰夯成,大门用青砖砌就。
       因村庄坐落在土埠上,村后有古城遗址,故名“城子埠”。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年间,称为城子埠村。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管姓先祖管福礼之孙管正胤,自诸城县瓦店乡小尧村迁来。今已繁衍至22代。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胶州三里河高洪图、高洪诚兄弟二人,来到现胶南市王台镇田家窑村居住。据传,兄长高洪图不久即当上了宰相。其弟高洪诚在村西南大兰沟北定居,买了几十亩地,娶妻生子,逐渐繁衍成一自然村,称高家沟。1955年,合并到城子埠村。至今已繁衍至14代。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李方秋从附近郝家村迁来。至今已繁衍至7代。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薛永山从胶州董城迁来。至今已传至7代。
       其他诸姓,大多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后陆续由外地迁人的。村民们虽不同姓,但按兄弟爷们排行论辈,亲如一家。
       先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乱石砌地基、泥士夯墙、山草或麦秸苫顶、或以鞍子瓦压脊,建成“草披屋”居住。开垦荒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后来,还在自己的房前院后栽上李子、杏子、桃子、樱桃等果树。
       当时,胶州湾海滩面积广,自然资源丰富。先人们就挖取自然生长的蛤蜊、牡蛎等海货,还在落潮时拾捉红角蟹、海螺、蛏子、文蛤等海产品。大部分海货变卖钱财后,维持日常生活开销。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城子埠、河洛埠、高家沟三个村的村民,集资于村西南盖起一座土地神庙。庙东西长4米、宽3米、高3米,用山石做地基、青砖砌墙、青色瓦挂顶。1939年,重新修整了院墙。有碑文为证:“兹为庙垣倾圮,三村人等慨解义囊,重加修整。特计庙地,南北长九步,东西宽七步,以志纪念。”1964年,庙被拆除。
       清光绪年间至解放前,管顺仁家族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有人口30多人,房屋50间,土地300多亩,山林150亩。在红石崖有铺店20多间,常年雇佣长、短工10多人。其中一个叫“德泰合”,专营土产品,在红石崖很有名望。红石崖以西至王台、宝山一带的土产品,大部分由其运到青岛销售。另一个叫“祥全成”,专营布匹、服装、鞋帽之类的物品。村民大部分是他家的佃户,过着贫穷的生活。1947年“土改”时,其大部分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分给农民。他家在20世纪30年代盖的14间大瓦房,成为第八区(1947-1953年)区公所驻地。1954年秋,大村学区完小入驻。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踊跃参军参战,出夫支前。村民管洪东,1946年参加地方武工队,1947年参加解放军,在淄博战役中光荣牺牲,时年25岁,为革命烈士。
       村里成立了担架队和运粮队,先后有三批、32人参加出夫支前。第一批由6辆小推车组成,由村民管林贵、高宝义带队,于1947年3月出发,经日照到临沂、孟良崮,历时半个月,行程3000多华里。第二批由7辆小车、15人组成,由村民管金殿带队,于1948年5月出发,支援淮海战役,历时30多天,行程4000多里。第三批为担架队,共4人,由村民高振瑞带队,于1948年2月出发,支援渡江战役,历时近一年。
       管金殿(1921-1992年),1946年人党,历任武工队员、农救会长、信用社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大村乡副乡长等职。1950年,村民管敬礼、管风林、管风山、管风洪等积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
       1945年解放后,村民翻身做了主人,分到了土地、房屋,生产热情高涨,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起来。1956年春,成立了高级社,开始改良品种,种植高产作物,逐步用上了双轮双铧犁、胶轮小推车等农业机械,农业产量进一步提高。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实行“农业八字宪法”,进行深耕细作,合理密植,粮食全面丰收。当时,全村仅大豆就向国家缴了1.8万斤。有部分大豆杆,高一丈二尺,曾在胶南县农业展览馆展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村里先后建起了油坊、粉坊和翻砂厂,成立了缝纫组和运输队,在村西建起60多亩果园,经济收入大大提高。
       昔日,村民住的是“草披屋”,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街巷里蛤蜊皮、草垛成堆。人民公社时期以来,人们开始拆除旧房,逐步建起新砖瓦房。到80年代,全村进行了统一规划,盖起了整整齐齐、又宽又高的大瓦房。
       村东有九曲河,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水源地。但每到汛期,河水泛滥,大片土地被淹没,大树被连根拔起。1969年,在上游、河洛埠村南建起了水库。1999年,原红石崖镇政府投资加固了河堤,在两岸栽上了垂柳,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龙斗山,位于村南1.5公里,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250多米。此山虽小,却远近闻名。据老人说,先人们很重视文化教育。村里没有学堂时,学生到附近管家大村上学堂。约在清末民国初,村里以村民管林功家南油坊当学堂,聘请河洛埠村管奎友为先生,有学生十几人。解放前夕,以村民管金礼的三间闲房当学堂,聘请村民管成文为老师,有学生20多人。
       1950年,利用没收的河洛埠村南地主的几间房子做小学,政府派王珍任校长,田友圣、李繁世任教师,有城子埠、河洛埠两村学生50多名。1954年,发展成为4个班、100多名学生的初级小学。当时,老师由学生家长轮流管饭。人们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将男孩送到日制学校上学,将女孩送去上夜校。
       1954年,政府在大村学区(含管家大、城子埠、河洛埠、高李沟、郭家台子、法家园、龙湾崖七个村)成立高级小学。校址设在村原八区区公所驻地(区公所已迁往红石崖村)。有8名教职工,6个教学班,250多名学生。1968年春,学区七个村集资,于管家大村西建起了一所联办中学,有6个教学班。各村又办起了自己的小学。时本村小学由管风彬负责,有教师6名,学生150人。1994年,学区在管家大村东南岭盖起了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小学生全部到此校上学。
       目前,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四十多名。

(传统茂腔戏《罗衫记》剧照)
      解放初期,农村文化生活活跃,地方戏茂腔深受人们喜爱,男女老少都会唱几句。1952年冬,村民管洪武、薛宝智、李贵金等成立了茂腔小剧团,人数后増加到十几人。他们利用冬闲时节排练,春节期间搭台演出,主要剧目有《三世仇》、《罗衫记》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除耕作自己的田地外,农闲时还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挣钱。青壮年有的进工厂,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开出租车,搞起了多种经营。           1985年,村民高思川成立了私营企业蓝天服装辅料厂,有职工十几人,年产衬布50万米,产值50万元,利润5万多元。1990年,迁往大窑,改称青岛虹宇服装材料有限公司,扩大了生产规模。全厂现有职工250人,固定资产3200多万元,年生产能力2000多万米,销售收人过亿元,利润800多万元。
       1989年,村民管风贵办起了橡胶厂,租赁原村委会办公室为厂房,主要生产橡胶零配件,有职工6人,年产值30万元,利税8万多元。1999年,改生产特种橡胶制品,年产值100万元,利税20万元。2003年,迁至大窑,新厂房占地6670平方米。现有职工40名,年产值1500万元,利税200万元。
       1986年,村里通上了电,结束了用小煤油灯照明的历史。全村进一步进行规划,取直、加宽了南北大街,扩建东西大街至宽10米。1996年,在街道两旁砌上了排水沟,种上了花草树木。过去“雨天水汪汪”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变。2002年,在街上安装了路灯。目前,80%的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1992年,“青﹣黄”高速公路从村南穿过,占用村土地100多亩。2004年春,人们在高速路两边50米范围内进行了绿化。
       目前,全村65%的户装上了电话,90%的户用上了有线电视。近二十户有私人汽车,部分户有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人4330万元,人均纯收人5313元。

喜欢

不喜欢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