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西海岸百科 查看内容

青岛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管家大村

2022-5-23 15:33| 发布者:青岛史志办| 查看:1898| 评论:0|原作者: 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来自: 黄岛村落

摘要:管家大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7公里处,“青﹣黄”高速公路北侧,“胶﹣黄”铁路南侧。东与黄岛街道郭家台子村一河相隔,东北距黄岛街道法家园村1公里,东南与黄岛街道管家洼村接壤,北邻振亚玻璃厂,西 ...
      管家大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7公里处,“青﹣黄”高速公路北侧,“胶﹣黄”铁路南侧。东与黄岛街道郭家台子村一河相隔,东北距黄岛街道法家园村1公里,东南与黄岛街道管家洼村接壤,北邻振亚玻璃厂,西北距大殷村2公里,西南邻城子埠村。村庄占地540亩。2006年,全村有813户、2331口人,居民有管、孙、薛、殷、王、张等姓氏,管、孙、薛姓居多,皆为汉族。


      据有关资料记载,元末明初,沿海地区因战乱、伾寇侵扰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モ朝采取“移民屯田”措施,从山西等人口稠密地区向山东等地移民。据《管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管氏先祖管福礼携四个儿子时昶、时能、时敬、时建从山西洪洞县“小云南”移民至这里定居。今已繁衍至第24代。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戚继光任水军总督期间,在沿海设立卫所屯兵,抵御倭寇。时在村西北 o .5公里处设立了兵营,称“大营子”。原城墙厚约3米,现仅存坍塌后堆成的大阡。村里曾存放粮、草等军需物资,村庄又比较大,故称“大屯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至清道光年间称大屯庄。清宣统至民国时期,因村里管姓占90%以上,故改名为管家大村。1958年,简称大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别村重名,又恢复原名管家大村,沿用至今。
      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孙雷从现胶州市迁来。今已繁衍至第6代。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薛丕烈由薛家岛迁到红石崖山曹村看庙。其次子薛际训,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被派来看庙,遂定居于村里。今已繁衍至第5代。其他诸姓,后陆续从外地迁来。
      清朝咸丰年间,村东50米处有几户人家,叫东小庄。村西也有几户,叫西小庄(之前叫圣水埠),属管家大村所辖。清末至民国期间,西小庄村民陆续搬进了村里。解放后,因建设房屋,东小庄逐渐与村连成片。
      先人们在这块土地上为了生存,向大自然展开了拼搏。以泥土夯墙,披以山草,盖起了“草披屋”居住。后又以半石半土为墙,披以山草或海带叶,建起矮小、阴暗、简陋的“草屋”居住。用勤劳的双手,起早贪黑,开荒造田。使用的是锨、蹶、锄、镰、扒搂等简单的生产工具。后来,逐渐发展到用牛、驴等牲畜拉着耙、、驴具等工具耕种。那时,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地瓜。小麦亩产约50公斤,地瓜折主粮亩产约150公斤。
      自立村以来,先人们充分利用靠海的优势,在农闲时“下小海”,扒蛤蜊,挖蛎子,捕鱼捉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建造了小舢板(长8米,宽3米),在近海捕捞鲅鱼、带鱼、黄古鱼、墨鱼等海产品。到20世纪40年代,全村已有大小捕鱼船7只。此时,因青岛尚未解放、胶济铁路不通,人们又增置了长20米左右的大木船从事海上运输,将本地的花生、生油、大豆、瓜果等农副产品运往青岛,换回各种生活用品。
      1945年8月本地解放后,进行了土地改革,村民分到了田地。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积极参军参战,出夫支前。
      孙洪祥(1927-1985年),原名管洪祥,1943年参加武工队,任通讯员。因此地当时未解放,为工作需改管姓为孙姓。同年,提升排长后,编人解放军胶南月大队。1949年3月,参加渡江战役。后留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消防大队队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斤厅长等职。
      马金平,原名管金平,1943年参加武工队。因此地当时未解放,为工作需要改姓。1945年编人洋河区中队,任副队长。1946年春调解放军滨北司令部学习,结业后分配到某独立团任排长。解放潍坊时,任指导员。参加过兖州战役、济南战役和渡江战役,为二等伤残军人。1957年转业到沂水县供销社,任主任。1985年离休。2002年病故。
      管金荣,1945年参加武工队,在胶南双龙、胶州关王庙等地活动。同年编人洋河区中队。1947年秋,到轮训队学习。1948年,调胶州解放军某独立团。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厦门战役。1955年,授中尉军衔。曾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四次。1957年转业,曾任福建省南平市财贸部部长、消防队指导员等职。1985年离休,仍健在。
      管炳焕,1945年参加武工队,同年编人洋河区中队。1948年编人解放军某独立团。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调至解放军南昌教导大队。曾立三等功一次。1979年转业,先后在胶南建筑公司、胶南自来水公司任职。1988年离休,仍健在。
      薛继元,1946年参加武工队,后编人解放军滨北独立团。1947年解放莱阳时牺牲,为革命烈士。
      管金月(1910-1947年),1947年参加武工队,在本地区开展对敌武装斗争。任副队长时,在张戈庄村(现属黄岛街道)被国民党还乡团特务打伤。同年,任队长,驻防龙湾崖村(现属黄岛街道)时,被国民党还乡团特务杀害,为革命烈士。
      管洪东(1922-1985年),1946年加人我党,同年任村农救会会长。1948年,因村里发生“油坊”问题,被开除党籍。1954年,恢复党籍,后任村党支部书记。1975年,任石崖人民公社窑厂党支部副书记。
      管西池,1925年生,1946年加人我党。1947年任自卫团团长、武工队副队长、民兵指导员。这年,他编了一首《大缸歌》:“挑起柜子四下望,解放区里好风光。东西大街摆路北,放下柜子开了腔。头声吆喝锅大炮,锅好大炮打老蒋。二声吆喝锅铁道,锅起铁道好运粮。这条岔路是李家寨,那条岔路是王家庄。李家寨里好打铁,王家庄上好锅缸。今天不上别处去,要到管家大村庄。大村有个武工队,俺要给他去修枪。去年俺去修一次,抓的特务一大趟。我说这话您不信,公安局上去访访。”1954年,任村党支部委员。1958年,调红石崖人民公社任渔业连指导员。1960年,回村任副大队长。1967年,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辞去村党支部副书记职务。仍健在。
      1947年,为支援孟良崮战役,村里组织了一支681的担架队,由管绍录带队支援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抢粉伤员。其中,管绍元、管金本等还随解放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
      1947-1948年间,村里共组织了三批运粮队,出动133人次,64辆木制小车,先后由管洪东、管绍江、管梦安、管绍录等带队,昼宿夜行,与敌人周旋,按时将军粮运送到目的地。
      新中国建立后,村里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加人了人民公社。生产组织形式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由畜力耕种变为使用双铧犁、七寸步犁。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到使用12马力、24马力、50马力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运输汽车等先进农业机械。这时,主要有地瓜、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谷子等农作物。小麦平均亩产量300公斤,地瓜折主粮350公斤,玉米400公斤。近儿年,花生种植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60%,全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每亩产量达250公斤(皮花生)。
      1957年,在村西北沟修建了一座塘坝,长50米、高8米,底宽40米、顶宽4米,容水量5万立方米,可灌溉田地300亩。1965年,在村西150米处、庄子下游筑起了庄子沟塘坝,也叫“四清塘”(因是“四清”工作队驻村时建的)。坝长40米、高7米,底宽30米、顶宽4米,容水量3万立方米,可灌溉周边的200亩田地。
      村前的大村河,发源于小珠山支脉门楼山,流经九条沟、“十八盘”,沿东北方向而下,经高李沟村、河洛埠村、城子埠村、管家大村、郭家台子村、法家园村,注人胶州湾。因河道曲折多弯,号称“九曲十八弯”,故也叫九曲河。全长6公里,本村域内长3公里。河里常年有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但也造成了一些危害。每年汛期时,大水夹杂着山石横冲直撞,往往冲垮河堤,冲毁场园,草垛、树木等被卷人大海。1969年,在上游修建了河洛埠水库。并对河道进行了治理,使之面貌一新。如今,河两岸绿树成荫。
      村西北“大营子”所处的龙斗山支脉,东西长142米,南北宽150米,海拔61米,略圆形,表层多土,现已辟成梯田。
      20世纪60年代起,村里增置了19-23米长的大排船,载重量30吨,由5-6人驾驶,向青岛运砂、运砖,从即墨罗家营子装上瓦泥运回大窑厂做瓦。这时,全村已有运输用木帆船20多条。后船上又安装了8-20马力的柴油机,成为机、帆两用船。到90年代,“胶﹣黄”铁路和“黄﹣张”公路建成,大窑厂变成了浮法玻璃厂,木帆船运输随之淘汰。
      20世纪70年代,村里添置了15-23米长的渔船。除在胶州湾内放小圆网、四眼网外,还在东至海阳、南至江苏连云港等海域以及舟山渔场进行捕捞,经济收人年增加。大型捕鱼机轮逐渐增加,木帆船被淘汰。到20世纪末,由于渔业资源匮乏,人们便搞起了滩涂、海水养殖。
      早年,村民住的是土坯墙、棂子窗的草披屋,又矮又小;点的是小油灯,烟大不亮。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开始拆除这些草披屋,逐渐建起了宽大明亮的大砖瓦房,有的还建起了楼房。街道路面宽敞,排水畅通。1972年,村里通上了电。
      20世纪50年代,农村文化生活较活跃,话剧和茂腔家喻户晓,男女老少都会唱几句。1950年冬,村民们排演了话剧《张大春参军》。1953年,村里购买了服装、道具,成立了业余茂腔剧团,管洪信为团长,有管金章、管增彬等人参加。先后排演了《王定宝借当》、《断桥》、《井台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除在本乡、社演出外,还到黄岛、辛安、王台等地及部队营房去演出,深受观众好评。此外,每年正月还排演秧歌、高跷等小型剧目。
      1950年,村里成立了卫生所,红石崖医院派来了3名医生,有房屋3间。后又相继成立了联合诊所、个体卫生室。
      改革开放以来,村里抓住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个体经济。1978年,村集体在原水泥厂东侧建起了扇贝养殖场,占地面积8亩,建有三栋房子。第一栋房子有仓库6间,生产车间6间。结网、补网、拴绳、顶盘、修桷全在里边操作。第二栋房子有办公室3间,工人宿舍9间。第三栋房子有车库12间,门卫室2间。三面建有院墙,北面靠海。养殖场有滩涂750亩,养殖扇贝400亩。有机船5只,小帆船12只,工人120名。此外,村里还投人十几万元开发滩涂,养殖蛤蜊、牡蛎、贻贝苗,经济收人大幅度增加。
      从1985年起,村两委充分利用当地优势,通过内引外联,先后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石灰场、大窑饭店、大窑商店、废品物资回收站、铸造厂、砖瓦厂、建筑队、汽车维修厂等村办企业。私营企业虹宇服装辅料厂也于同期建立。
      1986年,在村北修建了“王﹣黄”公路。1988年,在村北0.5公里处动工铺设“胶﹣黄”铁路。1991年,在村前0.5公里处修建了环胶州湾高速公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里在沿河地段打了6眼大口井,可灌溉田园几百亩,还为附近振亚、虹宇两家工厂供应工业用水。
      1996年,村投资300万元,在邵家村和龙泉戚家村征用土地9450平方米,建起了韩资企业泛洋皮革厂。村里每年可收人50万元。1998年,本村荣获“胶南市经济强村”称号。2003年,村里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多数小病都能治愈。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人2.4亿元,人均纯收人6661元。

123下一页

喜欢

不喜欢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