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西村,坐落于小珠山以北,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以西,东与柳东村相邻,西同大南庄、小南庄村接壤。2006年,全村有201户、672口人,居民多为薛姓,皆为汉族。 1962年,因小珠山水库建设,原柳花泊村移民搬迁,被分成柳东、柳西、柳北、柳东山、柳南山五个行政村。本村因位于原柳花泊村西部,故称柳西村。立村时,全村有居民126户、450口人,有耕地675亩。 1966年,村里有30多户村民迁到原柳花泊村西南部新建村庄。1972年,又有20余户村民迁到新建村的南半部。尔后,新村以北的居民,全部迁到黄河西路以南居住。新建的移民房,规划有序,成排成行。村内建有东西、南北大街各两条,街宽巷直。东西大街宽12米,南北大街宽6米。 1974年,全村通上了电,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1976 年夏,全体村民靠镐刨肩抬、小车推,在太阳河下游建成了一眼直径15米、深6米的大口井,并配套建起了水利设施,可浇灌周边田地150余亩。1977年冬。原辛安公社组织十几个生产大队的社员,将村西河改道取直,并把西河滩上密密匝匝的柳林全部伐掉,造田100余亩。在大搞农 田基本建设时期,村民们填沟平岭,整修“大寨田”200 余亩。1993年,人们在扒山东沟底打了一眼直径10米、深7米的大口井,解决了扒山以东土地浇灌难的问题。 村里很重视副业的发展。1964年,开办了磨坊和油坊。1966年,开设了屠宰站。1977年,办起了花边站。1978年,成立了木工组。这些小型副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们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1983-1998年,全村年平均种植芋头和大姜180亩以上;村民年户均收入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村里的果园面积逐年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民们逐步发展起二、三产业。1993年,村里成立了柳西建筑队。同年,办起了弹簧厂,生产床垫,后因经营不善于1995年停产。外出做工或经商的村民逐年增多,人们的家庭收人年年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到2004年,村里95%以上的家庭有了摩托车,有的家庭有了小轿车。 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塑料厂、石灰厂、轧钢厂、空调设备厂、三亚窑业等企业在村周边建立,共征用本村土地300余亩。1997年,村里在村东南沟打了一眼大口井,全村人从此吃上了自来水。1998年、1999年,分别修建了长1. 5公里的扒山环山路和村南环村路。这两条路的修建,解决了村民生产、出入不便的问题。1998年,村里在村西建起了村委办公室和老年人活动室。2001年,因黄河西路拓宽改造,这两处房屋被拆除。随后,村里又在村南新建了8间办公室和28间老人住房。2001年,村里将村内主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并对大街进行了绿化和亮化;于柳苑小区内建起了1号、11号和12号楼房,安置了24户拆迁户。 2002年以来,占地30亩的古风一条街逐步建成。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楼房,耸立于村西,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2002-2003年,村里投资500万元,建起了集贸市场大楼,总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平整了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集贸市场。2003年3月,柳花泊集贸市场由柳东村迁至该集贸市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86万元,人均纯收入6728元。 后记,《黄岛村庄系列》中的文章,其内容资料来源于2006 年以前。如今十四年后,所涉及到的村庄,其面貌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房可能已拆除,人们或许已住进了楼房。但是,那些还没有拆迁改造的村庄,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