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北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以北0. 5公里处,东靠花林村,西临小珠山水库,北与小夼、宋家茔村接壤。2006年,全村有135户、436口人,居民多为薛姓,另有丁、宋、王、吴等姓,皆为汉族。 1962年,因小珠山水库建设,原柳花泊村移民搬迁,村北部部分住户迁至村北河之阳,建立柳北村。1972年,因小珠山水库水位上涨,村民们又迁至“柳-王”路北侧、十八湾头对岸居住。 柳北村注重以副兴农,大办村企,发展集体经济。1964年,村里购买了弹花机、粉碎机等设备,办起了加工业。1965年,村里成立了木工组。1970-1986年,村里与青岛“三建”合作搞土木建筑,并于1978年组建了柳北建筑队,逐渐发展到有200余人。1993年,本村同建设银行合作,办起了珠山建材厂。2002年,因修建“同(江)-三(亚)”高速公路,该厂被拆除。 (2019柳花泊路社区包粽子比赛) 1974年,村民们起早贪黑,硬是靠人抬、镐刨,在村前大桥西建起了一眼大口井,解决了村西水源不足的问题。1982年,在村西建起了40多亩葡萄园。1988年,于村西青干沟处建起塘坝一座,打大口井一眼,并在老蘑蘑顶(地名)兴建“天池”。时因资金不足,工程未完成被搁置。到1999年,该工程竣工。村西大口井的水被送上“天池”后,可浇灌周围的田地。1991年,在村东建起一眼大口井,全村用上了自来水,告别了担水吃的历史。2001年,在大口井周边,建起了长100米的挡水坝,挡住污水对大口井的污染。2002年,在村前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和门球场。 1974年5月,解放军北海舰队某部领导由青岛来到海西检查工作。他们返回时,在柳北村前拐弯处不慎发生重大车祸。村民们闻讯后,立即紧急前往抢救伤员。经村民们的奋力抢救,受伤的18人中,仅有2人不幸遇难。翌年,该部队给村里通上了电,使柳北村成为周边第一个用上电的村。1994年,村里投资将村前拐弯处的柳北村深沟填平,根除了道路险情。 2002年,修建“同-三”高速公路时,解放军某部战备舟桥处进驻柳北村。村民们尽其所能地为他们提供水、电、住房等便利,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工程任务完成后,舟桥处出资为柳北村硬化了南北主街道和村办公室前1200多平方米的街道;并帮助疏通河道,筑坝垒堰,军民亲如一家。2003年,村里将其余街道进行了硬化,使村中和村前的两条路与新建的柳花泊路相接,便利了交通。 村民薛明华,1946年参加解放军,参加过济南、孟良崮、淮海等战役,曾任解放军某部副师长。2001年,病故于浙江宁波。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10万元,人均纯收入6631元。 后记,《黄岛村庄系列》中的文章,其内容资料来源于2006 年以前。如今十四年后,所涉及到的村庄,其面貌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房可能已拆除,人们或许已住进了楼房。但是,那些还没有拆迁改造的村庄,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