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西海岸百科 查看内容

青岛市黄岛区柳花泊办事处——柳东村

2022-5-22 16:06| 发布者:青岛史志办| 查看:892| 评论:0|原作者: 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来自: 黄岛村落

摘要:柳东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邻柳西村,北与柳北村、花林村接壤,东与柳东山村交界,南与柳南山村毗连。村周山岭环抱,村前、村东分别有黄河西路和“柳-王”公路经过,交通便利。2006年,全村有374户、120 ...

       柳东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邻柳西村,北与柳北村、花林村接壤,东与柳东山村交界,南与柳南山村毗连。村周山岭环抱,村前、村东分别有黄河西路和“柳-王”公路经过,交通便利。2006年,全村有374户、1204口人,居民除大部分为薛姓外,还有王、李、邢、陈、徐等姓氏,皆为汉族。

       1962年,因小珠山水库建设,原柳花泊村移民搬迁,被分为柳东、柳西、柳北、柳东山、柳南山五个行政村。本村因位于原柳花泊村东部,故称柳东村。

(柳花泊水库)

       1962年初立村时,全村有居民157户、577人,有耕地769亩。土地为山岭薄地,粮食产量低。1964年、1965年和1966年,村里有20余户居民先后搬迁到村东小埠顶定居。

       立村后,柳东村以副促农,以企兴村。1963年,村里购买了油碾和油榨子,开办了油坊。1970年,办起了粉坊。1972年,购置了柴油机、钢磨和粉碎机,开办了磨坊。1977年,购置了冲气机、电钻、电焊机等设备,成立了柳东维修组。1978年,购买了钢磨、电机和压面机,开办了面条坊。这些副业的发展,增加了村集体收人,促进了农业生产,也方便了广大群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柳东村大办村企带来了机遇和活力。柳东建筑队,1975年成立,1984年发展为具有五级资质的建筑公司,1988年晋升为四级资质企业。1985年,村里购置了车床、硫化罐、碾胶机和锅炉等设备,开办了黄岛区新兴胶轴厂,规模不断发展壮大。1986年,村里建起了柳东木器厂,后因经济效益不好,于1998年停产。1993年,村里成立了通达机械厂,后发展为青岛润嘉轻工机械有限公司。村办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村民的就业问题,使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高。本村已成为本街道较富裕的村庄。


       自1964年“农业学大寨”开始到1978年,柳东村先后在东岭前、东岭后、东岭西坡、窑沟和官地等处,整修“大寨田”约250亩,使那些原七零八落的山岭小块地, 变成了连片的“大寨田”。1977年,在小埠顶后的十八湾头处,修建了容水量为155立方米的大口井。1989年,在窑沟修建了直径12米、深7米的大口井,解决了小埠顶、官地等处耕地的浇灌用水问题。这些设施的建设,使粮食产量年年提高,彻底解决了村民们的温饱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村里先后在东岭前、东岭后、东西洼、店子南河和小桥等处修筑了6条生产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1977年,将店子南河300余米长的河道取直。1986年,疏浚、取直了村东河道,石砌河岸1000余米,解决了河两岸土地的流失问题。1985年、1987年和1993年,村里先后在东河上架起了三座桥梁。其中,两座为石拱桥,一座为混凝土桥。这三座桥的建成,方便了人们的通行,消除了山洪对村民的威胁。

       20世纪70年代以前,村里不少户住着又矮又窄、木棂子窗、黑咕隆咚的草披房。20世纪70年代,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柳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74年,村里通上了电,家家户户装上了电灯。1984年,柳东村成为黄岛区柳花泊乡政府驻地,乡政府办公楼、医院、银行、邮电局、中小学、柳花新村居民区,以及海滨饮料厂、印刷厂、供销社、青岛利施公司、青岛小笠原公司等机构和企业相继在村周边建成。

       1988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成为柳花泊街道最早用上自来水的村庄之一。2000年,村里建起了四栋两层高的居民楼,安置居民16户。同年,对主街道进行了亮化、绿化,并且对部分街道进行了硬化。2001年,在柳苑小区建起了两栋居民楼。2002年,在柳苑小区后建设了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商住楼。2003年,建起了柳苑小区南13号居民楼,安置了54户拆迁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里先后建起了一批公益设施。1996年,在柳花泊街道率先建起了门球场,成立了老年门球队。2001年,在村东建起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同时,成立了舞蹈队等群众组织,开展文娱活动。

       薛见密,1956年生,1975年入伍,1978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牺牲,为革命烈士。

       如今,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或楼房,户户有了电话、电视等家电,部分户有了电脑、汽车。全村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新气象。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940万元,人均纯收人7070元。

       后记,《黄岛村庄系列》中的文章,其内容资料来源于2006 年以前。如今十四年后,所涉及到的村庄,其面貌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房可能已拆除,人们或许已住进了楼房。但是,那些还没有拆迁改造的村庄,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喜欢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