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湾村,位于小珠山北麓,北与原柳花泊村一岭之隔,距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2公里,东隔山与辛安街道西洞门村相邻。2006年,全村有102户、302口人,居民以薛姓为主,皆为汉族。 据《薛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薛氏先祖随移民大潮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迁至小珠山北麓,建立了原柳花泊村。由于环境优越,气候宜人,人口剧增,土地需求量不断增加。部分先民在老柴山后、帽儿山东测一片肥水沃土之处,开荒种地、放牧牲畜。后来,就地盖起简陋的农舍居住,照看山林和放牧。因此地资源丰富、环境适宜,随后前来定居的人逐浙增多。至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已发展成为一处村落。1920年、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因村西有一天然大湾,湾底有一突兀的大青石,故取村名为“青石湾”。本村地城宽广,沟岭交错,水资源丰富。因此、早年居民居住分散,由大小十几个自然村组成。 (青石湾水库) 和尚庄自然村,位于村西,东临小河。据说,位于村南的白云寺刚建成时,寺内夜里常闹妖。因此,和尚们晚上便到村内居住,“和尚庄”由此得名。这里树木茂密,繁花似锦。村民薛福祥家有3棵稀世奇树。一棵野生玉兰,由其祖辈在盖房时套入院内。树干直径约55厘米,高约12米,树冠方圆约8平方米,遮盖了整个庭院。玉兰花树长得很慢,但树龄很长。每当阳春三月,白玉兰盛开一片,未进村就会闻到浓郁的花香。可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屋后有一棵海棠和一棵木梨。海棠树干直径约40厘米、高约7米,树龄约百年。木梨树干直径约60厘米,高20余米。木梨开小花,能结约1公斤重的果实。该树长得更慢。树龄比玉兰还长。修建青石湾水库时,因无力移植,三棵古树被淹没。 和尚庄对面,是粉坊自然村,有十几户人家。这里地下水丰富,水质好,村民家家院里都有水井。用井水做的豆腐和粉条,令人百吃不厌。 大蹄洼,位于村西北,处于两岭交叉处,有十几户人家。大蹄洼岭后,有七八户人家居住。因岭上有山神庙和土地庙,故曰“庙子后”。 葡萄岭,位于村南,有六七户人家。古时,此地有一片野生葡萄,故名。葡萄岭东面,有几户人家居住。20世纪60年代,小珠山水库建成后,插旗崖村(现属胶南市)村民邢春进、邢顺环搬至此处定居,称“搬家户”。 在村南松垛山山坡上,居住着几户人家,称“大犁箭”。在东山和南山交界处,居住着三四户人家,称“东沟”。在村北铁山岭上,原只有一户人家居住,称“北崖”。 村东有一山,山顶上耸立着一块巨石。从东、北方向远眺,其形似拇指,故得名“拇指山”。若从西面看,其又像一位仁慈的老人,正端着碗给依偎在怀中的孩子喂食,故又得名“石老山”。 传说,以前“石老人”形体光滑,五官清晰,栩栩如生。由于小珠山一带降雨量较大,时常云雾缭绕,巨石上滋生了不同色彩的石花,如同老人身着的彩色衣服。“石老人”的脖子上,盘着一条大虫(这里指蛇)。当有飞鸟贴近“石老人”低旋或栖息,往往会成为蛇的美餐。“石老人”西面300米远的山坡下有一山泉,泉水甘醇。大虫常用尾巴缠在“石老人”的脖子上,悬空着身体去喝泉水。后来,大虫吞吃了一个在泉边洗衣服的小女孩,触犯了天戒。玉帝降旨雷击大虫,虫亡石损。自此,“石老人”原光滑细腻的身体表面出现了裂痕。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但“石老人”依然屹立在山巅之上。每当雷雨过后,常有彩虹出现在“石老人”上空。由于石老山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高耸云端,便成为航空地面标志。小珠山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后,“石老人”这一自然景观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在民国早期,社会动荡不安,土匪横行。本村“大犁箭”居民点村民薛风青,生性蛮横,游手好闲。在土匪头子、原柳花泊村人薛风阳的教唆下,加入了土匪组织。由于枪法好,跑得快,人称“神枪手”、“飞毛腿”。经常到外地绑票、抢掠,草菅人命。1933年春,薛风青与附近南下庄村人李某狼狈为奸,闯入原薛家岛村北街一财主家,劫走一七八岁的小女孩。财主为赎回那个小女孩,付给土匪重金。两名土匪在分赃时,发生了内讧。李某拐走了薛风青的枪,薛风青挟人质回到了青石湾村。财主见花了重金仍不能解救人质,便报了官。胶县政府派重兵包围了青石湾村,逐户搜查,仍没有抓到他。后来,官兵得知他挟人质躲在一地瓜窖里,便包围了地瓜窖。他见无路可逃,竟残忍地打死了人质。薛风青被生擒后,处以极刑。 村民们很重视教育。在清末民国初,村里就设有私塾,聘请现长江路街道周家夼村人周子明执教。周先生书法很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村里上过私塾的老人们,每年所写的春联都很畅销。该私塾后由本村人薛顺歧执教,直到私塾被废除。1952年,原辛安公社在村里办起了一所小学,设两个班,采用复式教学,开办一至四年级。五年级至初中的学生,需到柳花泊小学和中学去就读。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踊跃参军参战,出夫支前。薛全祥,1947年参加解放军,曾立二等功一次。在解放临沂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为三等甲级伤残。新中国成立后,退伍回村务农至今。王万树,原系小南庄村人,后招赘至本村。1947年参加解放军,为某部侦察兵。曾在敌军中卧底侦察,获得了大量的情报,荣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五次。在一次侦察行动中,单枪匹马地生擒了敌军一团长,受到了所在部队的嘉奖。时叶飞军长还赠给他钢笔一支。退伍后,曾任胶南师范教工。退休后,回村定居。2001年春去世。薛长银,1948年参加解放军,在莱阳战役中牺牲。薛增福,1948 年参加解放军,在诸城战役中牺牲。 1961年冬,村里办起了业余茂腔剧团。先后排演了《西京》、《罗衫记》、《辕门斩子》等四十余部传统古装剧目。除在村里演出外,还在辛安、灵山卫等地巡演,深受群众欢迎。其中,旦角杨敬花、生角邓敬顺、司鼓薛敬友、琴师薛慎亮等,都颇有名气。人们有这样一种说法:“青石湾的戏――腔好。”此剧团于1966年解散。 青石湾水库,位于村西,1978年由辛安人民公社修建。库容量为120万立方米,水质优良。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垂钓、避暑的好地方。修建水库时,因位于库区,和尚庄、粉坊、大蹄洼等自然村进行搬迁。有六户迁入辛安港头刘村,有两户迁入辛安南泥村,有一户迁入辛安南下庄村。而大部分居民,则迁到村北铁山前建立了新村。后来,居住在四周的村民也逐渐向新村聚居。大蹄洼自然村旧址及四周的树木,“东沟”居民点旧址及周围的果树,现仍存在。 本村山后坡的土壤呈黑色,土质较好;洼下的土地为黄黏土,耐干旱;山根洼心处的土地,较为肥沃。这些地方,都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勤劳的村民,除种植传统农作物外,早前便开始种植芋头等经济作物。1976年,从山东乳山引进了芋头新品种。从此,芋头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出产的芋头,淀粉、蛋白质含量高,个大味香,在当地很有名气。后来,人们又引进大姜品种,大面积种植。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扩大,大姜、芋头已推广到周围村庄。1984年,这里出产的大姜、芋头,开始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市场。人们逐渐由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转向以种植大姜、芋头等经济作物为主。此外,还在山地等处种植花生,栽培果树。 1985年,村里用上了电。1987年,本村与山东泗水县联营,在村北建起了高温绝热保温厂。后迁到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更名为光华高温绝热保温厂。 近年来,因位于珠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绿化区,村民们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引进各种名贵花木进行绿化建设,还大力栽培各种果树,发展林果业。如今,青石湾人在致富的道路上各显身手,有的买汽车搞运输,有的从事建筑业,有的从事农业、牧业或林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人1221万元,人均纯收人6270元。 白云寺 位于村南大庵山前,也叫大庵庙,属五台山所辖。传说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和1942年进行过修葺。 相传,明朝时期兴佛教,各地纷纷建庙修寺。珠山后的八穴宝地,建有四庵四寺。其中,白云寺位居首位,基落天子地。 该寺坐北朝南,有正殿三间,内供如来佛和十八罗汉神像。东厢房三间为客舍,西厢房三间为僧舍。另有藏经阁和钟楼。由方丈掌管藏经阁,众僧值日撞钟。每日撞钟之时,钟声轰鸣,震撼山谷。有庙田40亩,为附近原柳花泊、木厂口两村施舍,收入供僧众生活和修缮庙宇。 按照原设计,白云寺规模宏大,可容纳上万僧人。传说,寺庙落成的当晚,有陨石落入院中,标志着“天子地”已废。后来,寺里又收纳了一万姓和尚,把僧员给“封”住了。其实,当时建造寺庙时,银子没少花,可经过管事人的层层盘剥,导致资金不足,只好缩小规模,偷工减料,建成了名声大而规模小的白云寺。 (白云寺原址建立了菩提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在白云寺对面山上有一仙洞,内有300多只狐仙修炼。狐仙乐做善事,附近村民有困难时多向它们求助。白云寺内的老和尚,佛法高明。建寺用的南方木料,都是其施佛法后,从寺院前的井里冒出来的。起初,狐、僧各修其道,和睦相处。后来,因小狐仙失言,触怒了方丈,双方从此化友为敌,水火不融。但仙术终究斗不过佛法,在白云寺落成典礼上,方丈施佛法逼走了众狐仙。即日,大庵山一带浓雾弥漫,三日后仍未散去。众狐仙挥泪告别了栖身已久的仙居,去了东北。随后,雾消云散,仙去洞开。此仙洞,名“石屋洞”。 明清时期,白云寺比较兴盛,香火很旺。众僧不善习武,但擅长音乐和医术。附近山上多有名贵中草药,众僧在念经、奏乐之余,常上山采药,施舍乡邻。大庵山土质好,还出产茶叶。寺里的老和尚常用茶水来招待前来进香的施主。据说,老和尚只在茶壶里放上几片茶叶,整壶茶就会清香醇浓。几杯下肚,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此茶不但能去烦提神,还能消疾解胀,增进食欲,故人们皆称其为“神茶”。一般在清明节以后、端午节之前,去寺里进香的人最多。 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土匪横行,白云寺渐趋衰败。寺里的和尚越来越少,而且还常受到土匪的骚扰。这历时两朝的佛门圣地,因地势险要,后被土匪占据,成为其窝点。这伙武装土匪到处绑票,往往将人质押在寺里。若受害人家属逾期不赎票,人质就会被杀害。 1927年,现黄岛街道徐戈庄村人孙洪彬和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员梁毅一起,在白云寺秘密组织力量,成立了“国民革命军南军司令部”。南军所到之处,打击地主恶霸,抗捐抗税。1928年2月,胶县官府与地方保卫团密谋,击溃了国民革命军南军。 1945年本地解放后,解放军剩灭了匪帮,寺里的和尚也还俗回家。最后一任住持、青石湾村人图兰还俗后,娶妻刘氏,仍留在寺里看管寺院,直至病故。 1958年,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热潮。因需用较多的砖、瓦等材料,白云寺被拆除。寺院中两棵几抱粗的银杏树,也被伐掉。1972年,辛安人民公社在这里建起了珠山中学。后来,该中学被撤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