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夼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公里。东与小夼村相邻,西与胶南市韩家寨村接壤,北隔岭与胶南市三角湾村毗邻,村域面积1. 3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226户、684口人,居民有韩、赵、王、薛、魏等姓氏,多为汉族。 村庄北依老君塔山(亦称凤凰山), 南临祭山,东、西两岭相抱,地处老君塔山、祭山之间的狭谷之中。因位于山岭低洼之处,村前有一狭川平地,故名大夼村。从前,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家住凤凰山,地势椅子圈。两岭来环抱,前有不息川。祭山为屏障,百风都不犯。” 大夼村――老君塔山前 (大夼村有制香的传统) 据《韩氏家谱》载,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 年), 韩姓先祖韩继清随移民大潮由山西洪洞县(俗称“小云南”) 大槐树底迁至胶州南乡寨里村(现韩家寨村)定居。明朝末年,韩姓后裔一支由寨里村经前二沟迁居凤凰山前。另一韩姓后裔,于清康熙年间由寨里村迁来,与先到的韩姓为邻。他们同姓同宗,亲如一家,逐渐繁衍立村。 明朝洪武年间,赵姓先祖由山西“小云南”迁至胶州城栏杆井居住。其后裔赵国臣、赵国顺兄弟二人,后迁至韩家寨村居住。清朝康熙年间,他们又迁至大夼村定居。 清朝乾隆年间,薛姓先民由薛家岛迁至大夼村老君塔山庙前沟定居。清朝光绪年间,魏姓先民由沂水县逃荒至此。 凤凰山,位于村北1公里处,海拔236米,面积约0. 6平方公里。远远望去,其山势如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故名。凤凰山阳面,原有一塔,谓“老君塔”。《增修胶志》载:“老君塔山,因山有老君塔,故名。”因此,后人皆称凤凰山为“老君塔山”。旧时,山中古木参天。 大夼村――老君塔山前 本村多山岭地,土地贫瘠,水源匮乏。旱天不长苗,涝天苗不长。昔日,村民尽管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碌,可还是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吃的是地瓜干,喝的是瓜面粥,连苞米饼子也不多见。穿的是自织的粗棉布衣,多半补了又补。住的是草披土石小屋,多者三四间,少者一两间、有的户甚至一间房都没有。房屋为棂子窗,黑暗潮湿,杂乱排列。村中只有一条弯曲不平的东西街,宽不过4米。雨天街满水,寒冬冰上行。没有出入的大路,小路也是蜿蜒曲折,交通闭塞。人们出门时,不是穿沟就是越岭。 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的薛嗣昌、薛小七等伪军,不是要粮饷,就是收税捐。附近的土匪也时常入村绑票抢掠。村中许多人家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闯关东”逃难。 1942年农历腊月,村民赵明田将七分土地卖与小夼村人。土匪知道此事后,闯入赵明田家,逼他将卖地钱交出来。此时,赵明田还没把钱拿回家。因拿不出钱。土匪便毒打他,直至用斧头将他砍死。 本地解放初的1946年农历腊月初八晚上,韩传荣等土匪将我党派到大夼村工作的革命干部王同甲拥绑起来,用破布塞住嘴,用枪柄将其头部砸破。幸好村民及时赶来抢救,匪徒逃遁,王同甲才逃过一劫。 1948年农历正月的一天深夜,韩传荣等土匪偷偷溜进村,将村民王元会劫持到村北沟,向他连刺数刀后。又扔进水井中淹死。 旧时,村民挑担做生意的比较多。其中,做硬、软皮匠活的有20余人,炸油条的有30余户。20世纪30年代,村民韩西元在辛安开设布铺一处,堂号“顺来源”。村民韩继礼在辛安开办杂货铺一处。 建国后,村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填沟整地,筑坝建塘。1956年冬,于村东庙子沟建起塘坝一座,可储水4000立方米。1958年冬,在村西小舍茔沟建起塘坝一座,可储水15000立方米。1989年冬,又于村北建起塘坝一座,可储水10万余立方米。 1973-1974年,人们将村前河的河道改直,筑河堤1000米,将河滩改造成40余亩良田。同期,在村前、村后、村西先后建起6座石拱桥,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向题。其中最大的一座桥,长8米、宽6米、高3.5米。 1957年、村里为发展经济,从平度大泽山引进了大姜,由乳山引进了芋头。1984年后,全村年种植大姜150余亩、芋头300余亩,不但销售至周边地区,而且还远销日本等国。1957年,村里开办了制香厂。如今,村里有38户做卫生香,自产自销,年总收入13万余元。 1964年,辛安至王台的公路由村前通过,路宽6米,为砂土路。2001年,辛安街道陈家庄至大夼的公路建成,路宽8米,为水泥路。公交车停车点设在村前,人们出行十分便利。 1979年,全村通上了电。20世纪80年代后,村里在村庄周边建起大口井6眼,彻底解决了水源不足的问题。1993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早年,村民家境贫寒,读书的甚少。1940年,村里办起私整一处,有房屋3间,学生20余人。到1944年,私塾发展至2个班,有学生30人。1945年解放后,村里办起了初级小学,学生学习解放区课本。村里还开办冬学,组织村民学文化。1971年,村里建设了一所占地6余亩的学校,设一至七年级7个班,有学生190多人。1977年,村办中学班被撤销,只设立小学。 改革开放以来,村办、个体企业发展迅速。1985 年,本村率先在村西办起了砖窑厂,占地30亩,1988年停办。1994年,澳大利亚企业投资在村东建起了澳通化工厂,占地30余亩。1995年,开办了纸箱厂,占地6 亩。1997年,建起了养鸡场,占地3亩。这些企业,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许多村民进厂上班,由农民变成了工人。 现村内新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南北大街,街两旁砌有排水沟,并进行了绿化。村民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02万元,人均纯收入6506元。 《 老君塔与三教堂》 传说,老君塔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后来,在塔北面又建立了“三教堂”。经清代、民国时期重修扩建后,规模在当地屈指可数。庙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有上、下两院。 山门位于下院。朱漆大门上,有对联一副:东鲁圣人曾向我门问至礼,西域佛子亦由吾道悟真空;横批为“三教归宗”。下院院内东侧,有座石头钟楼,内挂一口直径1米余的铁钟。院西北侧,有一方形圆顶塔,即老君塔。塔高3米余,塔门向南,内供老君神像一尊。院东侧,有厢房3间,称东禅堂,为客厅。院西侧,亦有厢房3间,称西禅堂,为道士住所。 从下院北边登石级而上,便进入上院。上院东侧,有一“品”字形火炉,为焚香、烧纸之处。院北正中,为大殿,共3间,称“三教堂”。殿内,供奉佛、道、儒三教教祖,故名。 教堂坐北向南,雄伟壮观。殿堂为重梁起架,小瓦披顶。前出檐,有两根石楹支撑。檐下有石碑4座。殿内正上方,悬挂有一巨幅匾额,上书“万善同归”四个大字。殿北正中,供奉着高2米许、身着金衣、慈眉善目的佛祖释迦牟尼塑像。左侧,供奉着儒教创始人孔夫子的塑像;其身前,有神态各异的颜渊、曾参、子思、孟子等4尊塑像。右侧,供奉着素衣免冠的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塑像。殿内的泥塑神像,栩栩如生。 上院东、西两侧,各有一拱门。进入东拱门,小院内有偏殿3间,内供牛马王、僧王、龙王、送生娘娘等泥塑神像。入西拱门,小院内也有偏殿3间,内供关圣帝君、三皇姑、狐三太爷等塑像。其中,三皇姑塑有18只胳膊。每只胳膊,臂手伸屈不同,各具特色。西偏殿西端,有一间祠堂,是专供去世道士牌位的地方,外人不准入内。上院西偏殿、东偏殿与大殿,形成两低一高的“山”字形布局,蔚为壮观。 大夼、小夼、三角湾等村,施舍该大夼村庙土地80亩;附近的法家庄村,施舍庙山一座。窝洛子、大夼、三角湾、小夼、宋家茔等村共同管理该庙的有关事务。 1945年前,每到农历初一、十五,山庙钟鸣,山门大开,迎接香客。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为山会日。山会上,有演戏的、耍杂技的、做生意的、观光闲游的、进香还愿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本地解放后,神像被毁,庙田、庙山全部分给了村民。最后一位主持道士,姓王,法号清斋,于此时还俗。1958年,庙宇被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