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西海岸百科 青岛市志 查看内容

黄岛区柳花泊办事处小夼村

2022-3-16 10:30| 发布者:青岛史志办| 查看:572| 评论:0|原作者: 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来自: 黄岛村落

摘要:小夼村,位于凤凰山前,东与花林村相邻,西与大夼村接壤,南与北庄村隔岭相望,距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2公里。2006年,全村有103户、311口人,居民有解、薛、于、韩、杨、邢、宋、赵、刘等姓氏,解姓为大姓;皆为汉 ...
小夼村,位于凤凰山前,东与花林村相邻,西与大夼村接壤,南与北庄村隔岭相望,距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2公里。2006年,全村有103户、311口人,居民有解、薛、于、韩、杨、邢、宋、赵、刘等姓氏,解姓为大姓;皆为汉族。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解姓一家随移民大潮,由山西洪洞县(俗称“小云南”) 大槐树底千里迢迢来到胶州南乡。当他们行至凤凰山前时,看到山上松槐苍郁,谷地柳杨参天,小溪流水潺潺,即决定在此安家立业。他们搭建茅舍,开垦荒地,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几年后,又一解姓人家迁到此地,与原解姓人为邻。虽同姓异宗,但两家和睦相处,相互帮助。

黄岛村庄――小夼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于姓兄弟三人从山西“小云南”迁到胶邑。其中,老三经大水泊、港头刘迁到凤凰山前,与解姓人为邻。因所住之处背靠凤凰山,东西两岭之间有一川平地,村西隔岭有一带“夼”字的村,人们故取“大、川”的合字“夼”, 又按大小而分,定村名为“小夼”。据传,后来,人们认为“解”、“于”的谐音为“蟹”、“鱼”, 居住在“夼” (谐音字为“筐”)不吉利,遂根据村东、西各有一南北走向的长岭、两岭之间有一小溪的地貌,易村名为“双岭河”。然而,“小夼”这一村名仍沿用至今。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 附近北庄村的杨姓人移居至此。在老君塔山看山的原大夼村的韩姓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归属本村。原柳花泊村的薛姓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搬到花林村居住,后又迁到宋家茔北山(土山子)看山。因经常遭土匪抢劫,薛姓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迁人。1959年,因修建小珠山水库,邢姓人由原胶南县插旗崖村迁人。宋、赵、刘等姓氏,是20世纪80年代后由胶南等地迁人的。

20世纪30年代,这个不足30户的小山村,经常遭到土匪抢劫。1931年4月的一天傍晚,土匪闯进村民解金秀家,绑走了其四子解继江,并在草垛和屋上放火,把解金秀的头发、胡子烧尽。土匪索要八百块大洋赎人。后经托人说情,才减为五百。解家卖了田地、耕牛,东借西取,总算凑足了赎金,赎回了儿子。但解家从此家贫如洗,解金秀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为抗匪患,村长解福合、村民解福亮、解继功等人,组织群众站岗放哨,保卫村庄。麦收时,人们集中人力,互相帮助,合伙收割。1937年的一天晚上,数名土匪从麦地爬行而来偷袭,被正在巡逻的村民解福亮发现。他手执大抬杆(一种大型土炮)瞄准匪徒,轰地一声,打得土匪叫苦不迭。被炮声惊动的村民,端着土炮、炸壳,一齐拥到村头。土匪连滚带爬地逃走了。后得知,土匪有数人受伤,其中一个被背到宋家茔北山后死亡。

1945年解放后,村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1947年,村民解继合、解增茂等出担架夫,支援淮海战役,深入一线抢救伤员。村民解增岐、解增美等十多人,推着独轮车,为前线运送粮食、弹药等军需品,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1944年,村里曾办过私塾,有学生近20人。解放后,村里办起了识字班(即夜校)。因入班学习的大多数是女青年,因此“识字班”成了未婚女青年的代名词。1959年,村里设立民办小学一所,有2个教学班,学生50余名。1986年,与大夼小学合并。2001年,办起了老年学校和老年活动室,建起了门球场,使老年人老有所乐。

1957年春,该村和大夼村一起,从平度购进姜种,并聘请一名老师指导村民种植大姜。当年,即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开创了当地种植大姜的先河。从此,大姜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遍及周边村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民们治山治水,建设新农村。先后修建水库两座、大口井四眼,疏通了河道,完善了水利配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民们逐渐改变了主要种植麦、瓜、豆等传统作物的做法,开展多种经营。尤其是出产的大姜、芋头等农产品,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国。1986年,村里建起一座年产800万块砖的砖厂。

到20世纪90年代,村里进行退耕还林。有些村民弃农经商,购买汽车、三轮车搞运输,或进行百货批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2001年,村里建起了百亩苗圃,栽培了黑松、龙柏、玉兰、樱花等30多个品种的苗木,年收入30余万元。

解放前,村民住的是茅屋土舍,既黑暗又潮湿。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进行规划建设,新建民房为东西长12米、南北宽8. 6米、高6. 6米。村中建有一条宽10米的南北大街,村东有一条宽8米的大路,街道两旁也进行了绿化。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37万元,人均纯收入6058元。

喜欢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