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陀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以西2. 5公里处,小珠山水库东岸。东隔岭同大南庄村相望,西与刘家庄村相邻,南靠珠山国家森林公园、独垛子村,北同韩家台村一路之隔。2006年,全村有123户、378口人,居民以韩姓为主,另有薛、赵、唐、王、陈、张等姓氏,皆为汉族。 黄岛村落――东阿陀村 1963年,大部分外迁的原阿陀村村民因怀念故土,相继搬回小珠山水库东、西两岸高坡上,建立了东阿陀、西阿陀两个新村。本村因位于小珠山水库东岸。故称东阿陀村。时有居民93户、388口人,有耕地350亩。 本村四周皆为秃岭荒坡,饮水困难,出入不便。建村后,村民奋发图强,治山治水,整地平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将一块块零散的岭坡小地整治成连片的梯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村里先后在村西打了深10余米的水井3眼,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1969年,村里在村南黄湾沟打了一口长20余米、宽10多米、深5米的大口井。后来,村里又在村西建起大口井4眼。1976年,村里用上了电,1983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1965年,村里设立了小学。1981年,该小学撤销。1982年以来,人们开始种植大姜、芋头等经济作物,搞多种经营。在村南、村东岭坡地上,栽植了70多亩果树。大姜、芋头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20世纪90年代后,村里每年种植大姜和芋头150多亩。果林面积发展到近百亩。1994年,村里在村西建起一座储水量为15万立方米的塘坝,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2000年,村里在村西塘坝内试行鱼、藕混养,到2002年已颇见成效。1995年,村里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大棚。到2001年,大棚已发展到37个,占地30多亩。1999年,村投资建起了养鸡场。同期,村投资建起了名贵花卉苗圃,占地30多亩。这些项目,不仅经济效益明显,也美化了环境。 黄岛村落――东阿陀村 (东阿陀草莓采摘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自1999年以来,先后有三鑫装饰材料公司、饮料厂、木材装潢厂、淡水养殖和海事法院苗圃基地等多个项目落户该村。 以前,本村只有村南一条入村路,宽不过3米。2001年,村投资在村后绕村西修建了一条长700米、宽10米的入村大道。2002年,村投资将村南的入村路进行了拓宽硬化,并在两边砌了排水沟。“同(江)-三(亚)”高速公路黄岛段,建于2003年,由村后经过,并在村后设立了收费站。村周围的交通,如今已十分便利。 20世纪40年代,村里有位自学成材、远近闻名的“怪癖”兽医韩欣德。解放初期,他在胶南搬运队干兽医,后回到村里。周边村庄的人们,常请他给牲口治病。为何称其为“怪癖”呢?因为他治牲口从不收费,只须一瓶酒就行了。那瓶酒也是在给牲口针灸时消毒用的。他在诊治牲口时,先将牲口拴在一棵大树上,再抱住牲口的头,“嗨”的大吼一声,将其扳倒在地,对其进行针灸。待将针拔出后,他就喝一大口酒,喷于针灸处消毒。整个诊治过程用时不到20分钟,常有许多人围观。有时,他也开出药方,让来者自己回去抓药。经过他诊治的牲口,很快就会康复。 如今,全村95%以上的户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轿车也开始进人部分家庭。多数村民都参加了农工商养老保险和自谋职业养老保险。村里还建立了老人活动室和门球场等公益设施。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人1275万元,人均纯收人6011元。 《原阿陀村历史》 原阿陀村,位于昆龙山东麓、错水东岸。东隔岭与大南庄村相望,南和刘家庄村接壤,东北与原韩家台村毗邻。村后即是错水河滩。村域内多山岭河谷,沟壑纵横,总面积约2. 5平方公里。村东并列的两条南北走向的山岭,为村庄的天然屏障。旧时,有风水先生称这一地势为“遮挡祸祟的山阿,护民兴盛的双层城墙”。传说,13世纪中叶,错水河畔就有人居住。元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派重兵镇压起义军。在小珠山一带,双方展开激战。住在错水东岸的居民,绝大多数因战乱或死或逃。只有陈姓、赵姓两人听到人嚷马嘶、杀声阵阵后,迅速钻进地瓜窖里,藏了四五天,才躲过大难。战争过后,又接连发生了干旱、水涝、瘟疫、虫灾等灾害。小珠山一带、琅琊等地,人烟稀少。 明初,朝廷采取移民屯田措施,从山西等人口密集地区向山东等地移民。据《韩氏家谱》 (续谱)记载,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 韩姓先祖韩继清携家眷,由山西洪洞县(俗称“小云南”) 大槐树底迁至胶州南乡寨里(韩家寨村)定居。明末,其后裔韩陛成又迁至原阿陀村居住。原《韩氏家谱》已丢失,续《谱》是从韩氏十世祖韩陛成开始的。传说,韩氏先祖在昆龙山东麓定居后,与元末幸存下来的赵、陈两姓人,同错水边的东崖坡头、西崖坡头等居民点一起,在东岭西侧弯坡凹处、西依昆龙山的地方建立了村庄。俗称大的丘陵为崇阿,弯曲的地方为山阿,山岗为陀。根据这一说法,人们定村名为“阿陀村”。后来,有人不解其意,认为“阿陀”是“阿弥陀佛”的简称。阿陀村出不了大财主,是叫村名给“压”住了。 清乾隆年间,薛姓人从原柳花泊村迁人。唐、杨两姓人分别于1920年和1930年从石梁刘(王台镇)和北庄迁入。陈、赵、柴等姓人后来绝嗣。在漫长的岁月中,人口逐年增加,村庄不断扩大。村内有东西大街三条。其中,中间大街是村民下地生产、走亲访友、赶集上店时进出的主要街道。村内的四条南北胡同,均南高北低。全村的房屋布局合理,修建得很讲究。韩姓人住在主要街巷。其余姓氏的村民住在薛家街、赵家街、东南崖、大街西头和西山自然村。韩姓为村里的大姓,占80%以上。1960年,在进行移民搬迁时,全村有居民270户、1200口人。 三官庙,位于村西南,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是赵、陈两姓人和韩万春所建。三官庙有正殿3 间、西廊房9间、道舍3间。正殿修造得颇为讲究,砖石墙壁,小棱瓦披顶,前出檐,檐角上翘,装饰有螭吻。陶制的朝天狗,仰坐于殿脊正中。内墙洁白,梁架朱漆,门窗大红。殿内供奉三尊两米余高的三官神像。 传说,有三位官爷(亦有人说是唐尧、虞舜、夏禹)路过此地,坐在树下纳凉。见近处有房子三间,大官爷吩咐三官爷到屋内去看看。年轻勤快的三官爷走进屋内,见摆有三个坐位,便坐在中间的正位上,脸上浮现出乐滋滋、洋洋得意的表情。不久,大官爷又差二官爷进去看看。二官爷进屋一看,见三官爷已坐到正位上,连忙到偏坐上首坐下。他的面部表情是平平淡淡、不卑不亢。大官爷见二官爷也没出屋,心中纳闷,便亲自去看个究竟。他进屋一看,三官爷坐在正位,二官爷坐在偏坐上首,只有偏坐下首空着。他恼羞成怒,一屁股坐上偏坐下首,脸上浮现出懊恼不堪的表情。三尊神像据此传说而塑造,栩栩如生。此外,殿内还有闪光娘娘、霹雳将军、杨二郎、哪吒三太子等小神像数尊,个个活灵活现。 殿内一侧摆着直径约80厘米的大鼓和铜磬。大殿门外有一座3米见方的影壁。影壁南面有座香火池。院东侧有座3米余高的钟楼,内挂百余斤重的八耳生铁钟一口。院中有柏树一棵,主干周长四米多,高七八米。柏树枝粗叶茂,遮盖了大半个庙院。 庙宇占地1亩余,村外有庙田10多亩。以前,每逢初一、十五等重大节日,庙门大开,善男信女便进庙膜拜。1945年解放后,庙内神像被毁,柏树被伐。最后一个伙居道士(又称窝道士)韩西悦还俗。1952年,庙堂被拆除。 三官庙前有古井一眼,深约9米,水深5米余。十余人围在井台上,可同时提水。泉眼出水很旺,旱天不减。 村大街西头南侧也有一古井,何时何人所建无人知晓。井台上的石头被挑水人的双脚磨得很光滑,并显出了双脚印。井直径约2. 5米、深7米,水深4米多。水质甘甜,冬暖夏凉,是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新中国建立以前,遇到天旱,村民会自动组织起来,淘井求雨。 村西的昆龙山,东距错水约0. 5公里,南北走向,北起狮子口,南至石灰山,长约4公里。村域内的一段,是黄岛与胶南的分界线。整座山脉酷似一条巨龙,俯卧在青山秀水之上。 昆龙山上怪石嶙峋,草木丛生,既有悬崖陡壁,也有缓坡平地。自南而北,有石山、葫芦头山、瓮烂山、石锅顶、布谷子山、喜鹊山等诸峰。其中,瓮烂山最高,海拔336米。因其似瓮状而得名,有南瓮烂、北瓮烂之分。北瓮烂山上有一岩洞,高约0. 5米,宽约1米。进入洞口后,逐渐宽大,光线却越来越暗。当走到10余米远处,即黑咕隆咚,只感到阵阵凉风扑面,阴森可怕。从没有人敢到达终点,估计洞深200米以上。昆龙山东坡有大蟹子沟、小蟹子沟、黑石门子沟、牛栏沟、簸箕掌等山沟。传说,有神仙在此钓鱼时,留下了“鱼印”和炖鱼的“石锅”等遗迹。 村西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增修胶志》称其为“错水”。其“出小珠山,东人海”。古之“错水”,上游有两大支流和无数沟溪。一条支流源于小珠山北麓,另一条支流源自大沟村(现长城村)北。两大支流在独垛子村西汇合,经小土石山、独垛子山之间,至刘家庄村西。该河的另一条支流,源于胶南山赵家村东山。大土石山后的沟水汇人该支流后,经村西、村后及原韩家台村,转向西北,流人胶南,蜿蜒数十里,在五河头注人胶州湾。 流经原阿陀村域的一段,河滩宽约300米,河边树木杂草段约100米,河床平坦,水流缓慢。错水旱天无水。汛期时,暴涨的河水夹带着大量的泥沙砾石,横冲直撞,常淹没耕地,漂去草垛,冲毁树木。有时,河水倒灌进村里,许多街道、胡同被淹没。有的居民院内水深达40-50厘米。 1960年,胶南县辛安、王台两公社兴建小珠山水库,将祭山、喜鹊山之间的错水闸断。 民国初年,村里设有私整一处,有学生近20人。学生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学打算盘。写毛笔字。1931年,村里办起学堂,学生学习民国课本。教室里挂有孙中山先生像。1940年,学堂改为小学。设两个班,学生60余人,有国语、算术、常识、修身等课程。教师工资由胶县教育局发放。1945年解放后,学校上课断断续续。1949年,小学教育走上正轨,随之开展男女青年业余教育,村里掀起了学文化的高潮。1953 年,初级小学改为完全小学。1960年,因移民搬迁,村小学停办。 解放后,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村民迅速掀起了农业大生产、参军支前的热潮。妇女做军鞋,碾米磨面,支援前线。男青壮年参军参战,出夫支前。 自1947年农历二月初二到1949年薛家岛第三次解放,全村共出夫近20批、400余人次。出夫时间长的10个月,短的4-5天。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白天隐蔽,夜间步行,爬山越岭,抬担架救伤员,推木轮小车运军粮,到过诸城、五莲、沂水、博山,以及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支援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其中3人参加过渡江战役。 村民韩京祯(1930-1950年), 1947年参加解放军,1949年渡江南下,1950年在海南岛牺牲,安葬于海南岛。韩京阁(1903-1947年), 1947年8月参加胶南县民工大队辛安区中队。在支援诸城战役时,不幸牺牲。韩京志(1931-1950年), 1947年参加解放军,1949年渡江南下,1950年在海南岛战役中失踪,1958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闸山沟、打水井、修塘坝、深翻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1960年,该村因位于小珠山水库库区,进行移民搬迁。少数户移民至昆龙山南端东侧本村的一自然村。多数户被安置于王台公社的灰村、河南邢、河南薛、郎中沟等村,辛安公社的东小庄、南辛安、台头、蜊叉泊、洞门后、德立沟、木厂口、小南庄、青石湾等村,以及辽宁省。后来,外迁的多数户又迁回柳花泊、辛安一带的亲威朋友处居住。1963年,大部分外迁的村民相继搬回,建立了东阿陀村和西阿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