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庄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以西1. 5公里,前临双乳山,北靠小珠山水库,东与柳西村毗邻,西与韩家台村隔岭相望,村域面积约1. 5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171户、504口人,居民有王、薛、侯、董、邢等姓氏,皆为汉族。 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 一支薛姓人由薛辛庄村(今属长江路街道)迁到这里定居,逐渐繁衍成村。 那时,村域南高北低,西有沟,东有河,地处山区缓坡地带。因村庄位于太阳河黑鱼汀段(1960年,小珠山水库建成后,其被淹没)南岸,称“南庄”。因早于后来建于扒山西南侧的南庄,故名“大南庄村”。 (超群影视城) 据《侯氏家谱》载,本村侯姓人原籍江南扬州府仪真县城官巷,其一至八世均系从军官员。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 其二世人承钦赐实授世袭百户,调往灵山卫任职。至三世时,奉旨修百户城池,于青岛娄山后镇守海口(侯家茔子)。四、五世人又被调回灵山卫。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其第十二世兄弟二人从灵山卫迁出。老大到大南庄村居住。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王姓人随移民大潮由山西“小云南”迁至琅琊长阡地村居住。其后裔,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迁至小南庄村居住。后来,其一支股迁到大南庄村定居。 村西有一座土地庙,为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小石屋。据庙中石刻记载,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 年)。村北有一座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面积不足10平方米。庙内中间以屏障相隔,前后供奉着关公、观音等六尊神像。如此安排,实属罕见。屏障南面的关公像,端座正中,头戴金盔,身穿绿锦战袍。两旁有关平、周仓像。屏障北面的观音像,眉清目秀,端坐于莲花台上。神像个个栩栩如生。1946年,庙内神像被毁。1958年,庙堂被拆。 此庙有这样一段来历:在清代、本村仅有几十户人家、多数缺吃少穿、过着穷苦的日子。村民们认为,这是因风水不好所致。于是,村里的主事人便请来风水先生察看。风水先生指点道,老君塔山上三教堂里的佛爷。正望着大南庄;其山门也正对着大南庄。因此,大南庄村才富裕不起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三教堂庙前建一堵影壁,在大南庄村后修一座背南面北的观音像,这样、影壁挡住了出山门的方向,观音老母与佛爷遥遥相视,必能人财两旺。于是,人们便在三教堂庙前建起一墙影壁;在关帝庙庙堂中间修建了观音像,以屏障与关公像相隔。 20世纪30年代,土匪猖獗,人们深受其害。村里有一户薛姓人家。住在双乳山前,给人看山,仅种有少量土地,在1939年,土匪先后六次闯入他家抢劫,致使他家徒四壁,沿街乞讨。为抗匪,王万贵、薛池田等组织村民购买了枪支、炸壳等武器,夜间轮流打更巡视。之后。土匪没敢再进村掳掠。 1943年,村民王万墀(字旦平)从原韩家台村请来韩长存先生。办起了私塾,招收男学生近20人。1945年本地解放后。私塾停办,村里设立初级小学一所。20世纪80年代。该小学合并至柳花泊完全小学。 解放前。大南庄村是一个贫困村,居民以祖辈流传下来的种植业为生。因土地瘠薄,又无水灌溉,地瓜、花生、小麦、豌豆、大豆等农作物产量很低。人们常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村民翻身做了主人。建国后,人们积极发展生产。1955年以来,人们打水井,深翻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业产值连年上升。到2002年,全村共打水井8眼、大口井3眼。其中,黑鱼汀大口井直径30米,深5. 5米,水源充足,主要用于灌溉菜园。人们由位于村西南的大口井引来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历史。同时,建起扬水站,使双乳山上的大批苗木、菜园、农田得到灌溉。 近年来,村民们除发展农业外,还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青岛北港公司在村西建立了占地36亩的砖厂。1998年,砖厂转交给本村管理。1997年,青岛众友鸵鸟发展有限公司在村西北角建立了鸵鸟饲养厂,占地近百亩,是旅游观光景点之一。同年,台湾艺人金超群在村西投资修建了占地20亩的古典影视城,内有衙门、当铺、茶馆等明朝风格的古建筑,为旅游观光景点之一。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48万元,人均纯收入6514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