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西海岸百科 青岛市志 查看内容

黄岛区柳花泊办事处花林村

2022-3-16 10:09| 发布者:青岛史志办| 查看:644| 评论:0|原作者: 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来自: 黄岛村落

摘要:花林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地北部0. 5公里处,青珠山西麓,东与窝洛子村隔岭相望,西与柳北村毗邻,北与宋家茔村接壤。辖东山(棘林顶)孙家、七甲山前两个居民点。村庄总面积约1. 5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232 ...
花林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地北部0. 5公里处,青珠山西麓,东与窝洛子村隔岭相望,西与柳北村毗邻,北与宋家茔村接壤。辖东山(棘林顶)孙家、七甲山前两个居民点。村庄总面积约1. 5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232户、788口人,居民有薛、王、仲、白、曹等姓氏,多为汉族。

黄岛村庄――花林村
传说,在明代前,薛姓人就在这里居住。元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派重兵镇压起义军。元兵到达这里后,将居民几乎全部杀害。薛姓人的两个未成年子女兄妹二人,逃至附近的老子沟,钻进一巨石底下的空隙处藏起来,才躲过了大难,在这里继续生活,逐渐繁衍。后来,又有薛姓人从原薛家岛村和原柳花泊村迁入这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仲姓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迁至这里定居。据《王氏族谱》记载,王姓原籍天津卫,后几经辗转,于清嘉庆年间迁至这里居住。孙姓原籍红石崖龙泉孙家村,于清末迁到这里居住。后来,该户人家又搬到棘林顶居住。到20世纪50年代,已繁衍成一自然村,有七户人家。1955年,多数户迁至窝洛子村居住。剩下的两户仍属本村。在清代,还有宋、耿、邓姓人迁入。宋、耿姓人于民国年间绝户。邓姓人于建国后迁往宋家茔村。

自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起,朝廷在沿海一带设立卫所,抵御倭寇,巩固边防。那时,自胶州至灵山卫的驿道从本村通过。驿道宽约3米,道边建有烽火台(群众称烟墩)一处。在村南设立了“五里堆” (每隔五里建一座土堆为标志,故名)。据说,如有倭寇来犯,防守的士兵就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粪,利用烽燧,昼夜接力传递军情。平时,有州、卫等机构的公差及商旅经驿道往返于胶州、灵山卫等地。随着过往人员的增多,村里便有人在驿道东侧开设店铺,做起了生意。那时、村周围有大量美丽的花木。因此,人们便取村名为

“花林店”。在清代,随着“卫所”制的取消,该驿道行人渐少、逐渐荒废。而驿道东侧的居民,却不断增多。清嘉庆年间,本村改称“花林村”, 沿用至今。

早年,村域内老子沟、铁沟门、前河崖等地,柳、槐、椿、柞等树木密集。在黄花岭(又称东岭)上,生长着许多金针菜、桔梗、丹参、柴胡、芫花等植物。每到花期,各种花姹紫嫣红,芳香扑鼻。棘林顶上,荆棘丛生。传说,有一对金鸡,经常出没于岭顶沟头,展翅鸣叫,故棘林顶又称“金鸡岭”。在附近有一大湾,面积约百余平方米,其深莫测,常年水盈四溢。在湾边生长着一片荷花。后来,沟岭等地的树木逐渐被砍伐,垦为耕地。大湾也逐渐自然淤平。湾边的荷花顺水流动,经村东河、南河,至原柳花泊村后的“十八湾头”, 断断续续地生长。但没过几年,荷花就绝种了。

村里的仲姓先人,治家有道,勤于农耕,善于经营。至清代中叶,已发展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富户。仲姓人心地善良,可怜穷人,冬舍棉,夏舍单,还在家门旁搭起粥棚,常年舍饭。为此,“仲家善人”的称呼名闻乡里。胶州知州得知仲姓人的善举后,赠予其一块长约1. 5米、宽约60厘米的梨木匾,以示嘉奖。清代末年,仲姓人家境衰落。建国后,匾额上的题字(内容不详)脱落。20世纪60年代,匾额被毁。

关老爷庙、位于村东、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40年代曾重修。该庙规模较小、砖石砌墙,小瓦扣顶。庙内的关羽神像,高2米有余,身穿绿锦战袍。其左右两则,有关平、周仓像。在庙门东侧、有四根柱子,悬挂着一口生铁钟。以前、逢年过节,人们便会到庙前祭拜。1964年,该庙被拆除。

1922年、村里办起了私整、有学生18人左右,学习《四书》、《五经》、珠算等课程。1940年,私塾停办、学生转入窝洛子小学上学。本地解放后,办起了小学,并随同开展冬学教育,有学生20多人。1951年,设立了公办小学。1953年,并入窝洛子小学。1955年,重设民办小学,有2个班级。1969年,设立了公办小学。同时,与周边村联合开办了花林联中,设初中班1个。1976年,增设了高中班。同年,与邻村联合,建起24间教室。1983年,改造了校舍,新建房屋36间。1978年,高中班停办,初中班并人柳花泊中学,村里只设立小学。

解放战争期间,村里的男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出夫支前;妇女们则做军鞋,碾军粮,支援前线。出夫支前的村民,抬担架抢救伤员,推小车运送军需物资,到过诸城、五莲、沂蒙等地,支援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在解放前,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故民间有“千买卖万买卖,不如翻土块”的谚语。主要种植地瓜、花生、大豆、小麦、蔬菜等作物。农闲季节,部分户开办粉坊、油坊等食品加工项目。1955年“农业合作化”以来,村集体对村域内的山、水、田、路等进行综合治理,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至1976年,村里先后修建了五条生产路,方便了农业生产。同时,在大洼子、北岔沟、老子沟修建了三眼大口井。总容水量3000 余立方米,使部分土地得到了灌溉。

村东河、发源于宋家茔北山。以前,每到汛期,河水夹带着大量的泥沙砾石,常冲毁田地。1976年,村集体将河道取直,在两岸砌起了长400余米、高2米余的石坝。在河上还建起了3座拱桥。经过治理,根除了水患,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1979年,全村新植苹果、桃、梨等果树400余亩。1999年、村里建起蔬菜大棚10亩。

以前,村民的住房均为土石结构,棂子窗,山草披顶,瓦房极少。村里的街道拐弯抹角,宽窄不一。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开始拆旧房,盖新房,村庄面貌不断改变。20世纪80年代后,全村统一进行规划建设。村民们先后建起了玻璃门窗、宽敞明亮的大瓦房。1995年后、部分户在村南建起了样式新颖的楼房。村内的街道被拓宽整修,在两边砌起了排水沟,栽上了花木。

2003年,村东的“珠(峰口)-宋(家莹)”路被硬化,村西的柳花泊路、村后的“同―三”高速公路建成、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45万元,人均纯收入6456元。

《白云石矿与其他矿产资源的开发》

本村村域内,蕴藏着多种矿产资源。1898年,德国人侵占青岛后,开始大兴土木,四处勘探矿产。在本村棘林顶发现了白云石后,雇用民工约500人,长年采石烧石灰。那时,主要的工头有本村的王福珍、徐戈庄村的孙达德、龙泉孙家村的孙金臣等人。民工大都在矿上吃住。使用的工具主要有铁锨、铁镢和枣木棍。采石时,一般先挖去覆在石头上的土,再把备好的木柴放在石头上燃烧。待石头烧热爆裂后,用枣木棍(用木质较硬且不宜断裂的枣木制成)一点一点地往外撬。撬出的大块石头,用木轮车运到海崖,再用帆船运到青岛。小块的石头,则以人工挑到石灰窑上,用于烧石灰。石灰窑共有十余座,建在石头窝子东北侧的大沟里。因此,那里又称窑沟。每窑年产石灰约百余吨。民工用船将石料、石灰运往青岛。从青岛返回时,再运回烧石灰用的媒。

黄岛村庄――花林村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人继续开采白云石矿。这时、工人用钢钎打炮眼,用炸药爆破。开采的石块,用铁锤砸成小石子。不同型号的石子用箩筛选,经分级、装袋后,运往青岛作为建筑材料。石灰生产停止。

白云石不但广泛应用于建筑,据说还可制造一种化妆品。20世把40年代前,青岛有个叫刘任臣的人开办了一家化工厂,用棘林顶出产的白云石粉配制一种粉白化妆品。

抗日战争期间,白云石矿停止了生产。建国后,白云石矿又重新开业。在棘林顶上,有五六个矿坑,均系个人经营,产品大多卖给青岛的建筑单位。1955年、白云石矿归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是村集体的重要副业。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由公社组织开采。出产的石子除销往青岛外,还远销济南、北京、上海等地。那时,该矿年收入四万余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960年后,该矿归花林、窝洛子两村开采。但由于矿井太深,无机械设备,产量逐年下降。20世纪80年代,该矿停止了生产。

在棘林顶,部分地段曾有石墨裸露。在历年开挖白云石的过程中,常可见少量的石棉、化石,有时也能挖出较小的自然洞穴和奇形怪状的钟乳石。20世纪70 年代,在深40米的矿坑中,竟挖出了地下水。其水源充足,一度是灌溉周边田地的重要水源,也是村民饮用自来水的水源地。2003年,因修路,该水源地被填平。

在棘林顶西侧至村南河一带,还蕴藏着红金石。1958年,原胶南县矿产局在此开设矿石厂,招收工人60余名,常年开采,并在河床淘取红金石。该厂于20世纪60年代停产。


喜欢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