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子村,原坐落于帽儿山西北坡,前临山,东隔山与小南庄村接壤,西同独垛子村、刘家庄村相邻。因位于半山腰,水源贫乏,出入不便,1980年冬,在辛安公社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村整体搬迁至大南庄村前,建立了新村。2006年,全村有38户、146口人,居民多为侯姓,多为汉族。 据《侯氏族谱》载,侯氏原籍江南扬州府仪真县城官巷,其一至十世均系军中世袭官员。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 其二世人被调往山东鳌山卫前所,实授世袭百户。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 其五世人被调至灵山卫,实授世袭百户。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 侯氏家族中有兄弟二人由灵山卫迁出,一人到大南庄村定居,一人到小南庄村定居。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 侯姓一支股人从小南庄村迁至帽儿山西北坡居住,逐渐繁衍成村,称西山坡。 黄岛村庄――西山子村 1943年初,原柳花泊村人、伪军团长薛小七带兵进驻本村,将本村改称西山子村,为一行政村,以便其征收“粮草”。侯姓先人以看山为生,同时开垦点零星荒地,种些杂粮。其逐渐繁衍了三支人,分居在村上崖、下崖和中部。上、下崖之间,地势落差很大。中部与上崖之间,落差也有四五米。在建房之前,人们先依地势用石头垒起一堵南北不成直线的大石墙,再把高处的石渣子填到低处,整出一块平地。大石墙用石头一层一层地干垒起来,高四五米,看上去十分险要。据说,垒墙之石全靠肩扛人抬。抬不动的大石头,就从山上一步步地掀滚下来。最大的石头重两吨多。 盖房时,用大到吨重、小似拳头的石头垒墙。墙基有几米宽,墙体则凹凸不平,宽窄不一。屋顶以小松树杆为檩条,用山草覆盖。木棂小窗,高约七八十厘米,宽不过五六十厘米。房屋又窄又小,需低头才能进入。夜间,透过墙体上的石缝,能瞧见外面的月光。院内外,杂草丛生。白天夜间,随时都能看到有蛇出没,甚至在炕上也会发现蛇。石缝中,多有泉水冒出。有的居民便在堂屋内挖一个深坑,坑内的泉水可以饮用,但出水量很小。若遇上连阴天或下大雨,屋顶漏雨,墙体渗水。屋内的积水,有时可淹至脚脖子。人们只好从炕前到堂屋,掏一条排水沟。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铁镐、铁棍等工具的普遍应用,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排水沟也加深加宽了。但石缝中的泉水,仍无法得到合理解决。 因这里山高土薄,破土便是岩石,村民吃水贵如油。全村仅有两口旱井,一口位于村北沟,一口位于村南沟,建于清乾隆年间。井很小,直径1米左右,深不过3米。天旱时,井里无水。全靠下雨天时,积集雨水。一到干旱时节,人们只好往返三四里路,到独垛子村东南沟挑水吃。因山高路陡,上沟下崖,一担水挑回家,往往只剩两半桶。有时,人们在深更半夜就起来到井里抢水。经过一夜,井里一般能渗出一桶或半桶水。这时,人们就先用绳子拴上石头或木柴,放进井底拖几下,驱赶毒蛇。然后,再用绳子将小孩拴住,放到井底,让孩子舀上一桶或半桶浑水。浑水经沉淀后,才能饮用。 黄岛村庄――西山子村 村内的小路,上沟下崖,崎岖不平。前后屋之间因有石崖阻隔,人们只好在靠近墙根处修一条只能容一人行走的小路。在夜间走路时,一不留神便会被绊倒,更有摔入沟中的危险。村里的小孩子不敢随便出门玩耍,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沟里或摔下崖去。摔伤孩子的事常有发生。因此,妇女们若到外面干活,就只好将孩子拴于窗棂上,防止他们乱跑。 由于石多土少,人们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垅,无连片之地。大的地块,面积不过二三分。最小的地块,只能栽上十棵八棵地瓜苗。有的地块,只能种五六墩花生。有时,人们在石崖边用石块一圈,再从石隙中掏几锨土垫上,便垦出一小块土地。一户人家,往往有几十块土地,但总面积却不足一亩。人们每年利用冬闲季节,挖石填土,平整地块,不断扩大地块的面积。久而久之,有的地块也连接成片了。即使是成片地,也不过十几米长、一米左右宽。最宽的不过四米。 本地解放以前,村里最富的户,也只有土地四五亩;最穷的户,仅有土地亩儿八分。那时,粮食产量极低。除上缴“皇粮国税”外,再加上各路土匪的打劫,人们家里往往所剩无几。无奈,人们被迫外出打长工、打短工,甚至讨饭。全村的男人,几乎都扛过活;村里的妇女,有三分之二讨过饭。狐仙庙,位于原村后,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 年)。为砖木结构,面积约四五十平方米。庙内塑有三尊泥像。中间为母狐狸像,左右为两只小狐狸像。相传,村里的一侯姓人一天早起去锄地。在路边发现了一只醉卧的狐狸,便用锄头将其砸死了。回家后,他将狐狸扒皮开膛,才发现这只雌狐狸腹内,还怀有两只小狐理。为求吉利,此人后修建了此庙。旧时,每年三月初三,人们均进庙祭拜,还在此搭台唱戏。“文化大革命”期间,此庙被拆。庙基遗址现仍存在。 到1942年,该村已有居民20户左右,约50口人。村里上、下崖之间,也修建了台阶式小路。村里还有了外出的大路,村内的道路也好了一些。该村虽是一个自然村,但“烟火费” (田赋等税款或米面等物)却由小南庄村代收,后转交独垛子或刘家庄等村代管。1942年,村里一个叫侯景方的土匪勾结外匪,从山前绑来一柴姓人,押在他家里。后来,侯景方无意泄露了本村的地址,因怕惹来麻烦,便用绳子将那人勒死,藏于马头处(地名)一瓜窖子里。当年秋天,受害人被发现。有人将此事告知伪军团长薛小七后,薛小七借机派兵把本村所有男人都抓到原柳花泊村关押起来,并严刑拷打,逼着要钱。大部分村民被打成重伤,有的致残。到年关时,全村人无奈,不得不将几代人用血汗钱买来的土地卖掉60亩,才将被抓去的人赎回。后来,为防止土匪进村抢掠,人们除利用墙高巷窄的地理优势外,还在村北坡入口处用石头垒起一道大栅栏,高约3米,中间设有大门。之后的1944年冬,几名土匪欲进村抢劫。村民们利用高墙做掩护,用土炸子、土枪等武器与土匪对抗,最终将土匪打退。从此,土匪再也不敢轻易入村抢劫了。 1945年本地解放后,人们的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1963年,人们在村中部和南部分别打了两眼深10米、直径4米的大口井。但其出水量很小,仍属旱井。1976年,辛安公社无偿拨给本村12马力拖拉机一台,专供运水之用。1979-1980年,村里严重缺水。期间,附近的独垛子村全体村民,每人利用早晚时间给本村送来一担水。村民们深受感动。 1980年搬迁至新村后,人们奋发图强,在新村先后建起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瓦房,建起南北向大街三条,东西向大街一条,建成了环村路网。各街道均砌有排水沟,部分已经硬化。全村人都用上了自来水。如今,农业以种植小麦、花生、大姜、芋头为主。其中,大姜、芋头为主要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此外,人们还从事工业、建筑、经商等其它产业。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1万元,人均纯收人5973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