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西海岸百科 青岛市志 查看内容

黄岛区柳花泊办事处北庄村

2022-3-9 09:46| 发布者:青岛史志办| 查看:609| 评论:0|原作者: 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来自: 黄岛村落

摘要:北庄村(北庄村,区别于薛家岛办事处的北庄一村、北庄二村),位于祭山东麓卧牛石岭,北与大夼村相连,东与柳北村接壤,南临小珠山水库。2006年,全村有150户、467口人,居民多为杨姓,皆为汉族。原北庄村因位于小珠 ...
北庄村(北庄村,区别于薛家岛办事处的北庄一村、北庄二村),位于祭山东麓卧牛石岭,北与大夼村相连,东与柳北村接壤,南临小珠山水库。2006年,全村有150户、467口人,居民多为杨姓,皆为汉族。原北庄村因位于小珠山水库库区,于1960年整体搬迁。没有外迁的居民98户、497口人,在祭山东麓卧牛石岭建立了新村,仍沿用原村名。

初建新村时,全村共有耕地420亩,分布在山坡、洼下。人们在小珠山水库两岸肥沃的土地上,种植芋头、大姜等经济作物。在岭地上,播种农作物,栽植苹果、蜜桃、柿、栗子等果树。部分村民还兼营商业。

原北庄集市,随之迁到新村东西大街上。至20世纪80年代,因地处偏僻,集市上的商品及赶集的人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柳花泊集市兴起,北庄集市自行撤销了。1976年,村里通了电,街道安装了路灯。1980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1979年夏,解放军某工兵集训队在小珠山水库进行训练,装备有10余只“冲锋舟”。期间,解放军经常运送村民去水库南岸劳动。这年8月5日下午1点30分,解放军一“冲锋舟”运送村民、学生近30人到水库南岸拔草沤肥。当行驶至水库中心时,因严重超载,冲锋舟突然翻入水中。部队首长、市区领导、医务人员、学校老师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组织抢救。但仍有8名村民、11名学生不幸遇难。

近年来,村民们挖河改道,修路架桥,植树造林,全村农业产值逐年上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逐步转向二、三产业,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如今,村民们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或楼房,有线电视已普及全村,电话拥有率达100%.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51万元,人均纯收入6341元。

原北庄村

原北庄村,位于祭山东南部山脚下,背山面河。因位于河北岸,故称“北庄”。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一杨姓人携妻随移民大潮由山西迁至胶州南乡错水东岸定居,建立了石梁杨村(今属胶南市)。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因家族人口剧增,土地不足,九世人杨番携妻带子沿错水东岸南行,寻找新的居住地。一日,他爬上祭山顶,面南眺望,见珠山山脉层峦叠翠。其北麓之水均流经祭山脚下,汇集成河。河岸边,花草、芦苇丛生,白杨挺拔。于是,他便决定在祭山东南部山脚下定居。杨姓先人以开荒种地为生,逐渐繁衍成村。原北庄村内,有东西大街、前大街和后大街三条街道。南北向的八条胡同,与大街相通。村里的街巷,呈“井”字形排列。村内大街笔直宽敞,胡同整齐平坦,房屋排列有序。为便于经商,临街市的街北住户,多建有南屋;街南住户,则多建有朝北的后门。

黄岛村庄――北庄村
村东北有两座土丘,大小相当,形状相似,故名“双山”。18世纪末,村民杨可群一家从村内迁到双山居住,看护山场、逐渐紧衍成一个自然村“岭后”, 属北庄村。

祭山,位于村西北,海拔250米,面积1平方公里。在祭山山顶上,屹立着一块巨石。自东北方向远眺,其酷似一位少女坐在山顶上,人们管它叫“媳妇头”。祭山主峰东侧200米处,也有一巨石。从山脚仰望,其好像一位体态端庄、脸仰背弓的慈祥老叟,人称“老头石”。巨石上长着不同形状的石花,就像老叟身上的斑点和皱纹。“老头石”后侧,有一块像椅子的石头,人称“椅子石”。传说,那是为石老头准备的座位。“老头石”以东,山坡平缓,坡上坡下松柏翠绿,草木丛生。“老头石”、“椅子石”, 于20世纪70年代被毁。

关爷庙,位于村前大街西端,由村民杨子文等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修建。关爷庙建在高1. 2米的石砌台基上,青砖砌墙,黑瓦扣顶。庙内供奉关羽、关平、周仓3尊神像。建国初期被拆除。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村里设立了集贸市场,每月逢农历“三、八”起集。

集贸市场规模较大,仅列王台、辛安集市之后,是周边20余里范围内商贾云集的中心,也是当地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在村内两条东西大街和南河北岸,分布着食品、布匹、日用百货、海货、家具、木材、蔬菜、粮油、牲畜等交易摊位。一些小摊搭棚摆桌,出售烧酒、茶水、面条、水饺、油条等食品。逢年过节,市面更大,增加了湖州笔、安徽墨、平度风箱、南方竹器、潍县年画和当地的烟花爆竹、春联等商品。集市上,除大量赶集的人外,说书的、唱戏的、拉洋片的、耍杂技的等南腔北调的人,也前来凑热闹。逢集时,北庄村民要起五更忙半夜,用心经营生意,经济收入也因此逐渐增加。

集贸市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兴盛。到20世纪30-40年代,村里已有80%的居民长年或季节性从事商业经营。那时,村里有杂货、客栈、饭店、烧酒、中药、屠宰等店铺。名气较大的,有复聚、双顺、顺源、聚成、泉泰、聚成永、聚成德、东华堂、芝兰堂等10余家。双顺、顺源、益顺等店铺经营农副产品,由个人、合伙或雇工开办,主要收购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谷子等产品,用帆船经红石崖运往青岛销售。返程时,购回日用百货,在当地出售。

黄岛村庄――北庄村

油坊是村里的传统作坊。聚成永、德顺、北沟等油坊,规模较大。其中,聚成永是数代人经营的老油坊。有5间大房,2间用于压油,3间安放油碾。既进来料加工,又大量收购油料、油品。其产品一般运往青岛出售。因交易公平,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深得人们信任,生意最为兴隆。到油坊卖花生者,有的来自几十里之外的村庄。

早期,油坊采用“钉木楔”的方法榨油。先用马或骡子拉动油碾将原料压碎,蒸熟后再分包成油饼装入木桶。木桶两边埋竖有两根粗大的木桩。木桩被挖去中间部分,呈“n”字状,桩顶用铁环箍紧。油饼被装入木桶后,上盖略小于木桶的厚木垫。木垫上有一贯穿两木桩缺口的横木。把木楔加入横木和桩顶之间后,靠人力推动悬于其上的大石锤,撞击木楔,使横木下压厚木垫,逐渐挤出油来。

20世纪初,改为杠杆式压油法。被蒸熟的原料,用包袱或油草包成一个个油饼。油饼被放入铁圈内后,层层摞起,再于其上放置厚木垫。用杠杆下压厚木垫,便可逐渐榨出油来。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榨油设备得以不断改进。人们使用铁榨子榨油,操作简便,劳动强度小,工作效率高。

20世纪40年代,土匪到处掳掠抢劫,绑架勒索。北庄村因经济较发达,屡遭匪害。土匪利用各种手段,对村民进行勒索。若得知哪家店铺赚了钱,便把所要的钱物列成单子,趁夜间贴在店铺大门上。如不按时送去财物,该店铺就会遭到打、抢、烧、杀等灾难。

村民杨聚盛虽开了间杂货铺,却无多大积蓄。1943年6月9日,他被土匪绑去薛家岛。其家人卖掉家产,东借西凑才凑足钱,于一个月后将其赎回。因受尽折磨,他回来不久便去世了。村民杨秀叶忠厚老实。为养家糊口,他每日肩挑担子串街走巷,叫卖小百货。1944年3 月12日,土匪闯入他家要钱。他被毒打后,还被架到锅框上用火燎。

土匪的恶行,激怒了北庄村村民。人们在通往村外的各主要街口、胡同头,安装了2米多高的木栅栏门。村民们还成立联庄会,凡身体健康的男性青壮年均是会员。凡有5亩地的户,须置枪、“抬杆"或“耳子炮”一支。有10亩地的户,须有“三八式”、“套筒”、“十三太保”或“匣子枪”等好枪一支。大户人家,须置好枪两支。全村共置枪30余支。村民们平时各自为业,遇到匪患时,便一齐出动,同心抗匪。此后,土匪再也不敢进入北庄村了。

村民历来重视教育。清末民国初,村民杨少昌把自己的六间房子作为私塾,聘请教师执教,培养了多批粗通文墨、能写会算的学生,后充当了各店铺的记帐先生。

新中国建立后,村民们治山治水,深翻土地,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1959年冬,辛安、王台人民公社组织社员修建小珠山水库。原北庄村因位于库区,于1960年整体搬迁。有23户、123人,迁到大连旅顺口居住。有46户、160人,迁到宁夏居住。有2户、8人,迁到邯郸居住。有11户、46人,迁到东小庄居住。有1户、5人,迁到柳南山村居住。有5户、21人,迁到大夼村居住。没有外迁的居民,建立了新村。

喜欢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