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庄村,北邻小珠山水库,东邻东阿陀村,西邻西阿陀村,南邻独垛子村。辖双山子前自然村。2006年,全村有258户、805口人,居民有韩、吴、王、李、刘、薛等姓,皆为汉族。 原刘家庄村因位于小珠山水库库区,于1960年春整体搬迁。有110户居民迁到独垛子村,22户迁往木厂口村,23户迁往辽宁。1960年冬,在原村南边,开始建设新村。1961年,新村建成、仍沿用原村名。占地125亩,村内有东西、南北大街共4条。迁到独垛子村的居民,全部搬回了新村。1962年,迁到木厂口村的居民全部搬回;迁到辽宁的居民除8户外,也返回了新村。 黄岛村庄――刘家庄村 1960年秋,村民韩金来在村里组织成立了茂腔剧团,有30多人参加,并从外地请来了一位指导老师。到1961年秋,先后排演了《狮子楼》、《葡萄架》、《西京》等剧目。每年腊月和正月,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到辛安、王台、灵山卫等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64年底,剧团停办。 1963年后,村里陆续开办过石灰厂、油坊、花坊、染坊,经营有电镀、制鞋、缝纫、压面条、养猪等工副业项目。到1980年前,各项目大都停产或转产。1967年,人们在大土石后修建了土石沟水库,蓄水量12万立方米。2002年,在水库里放养了一批鱼苗和甲鱼。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86万元,人均纯收人6580元。 原刘家庄村 原刘家庄村,位于错水东岸,挂甲子(刘家庄新村东北部)西侧,独垛子山后。 李姓先人,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迁来。韩姓先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迁到胶州南乡韩家寨定居。明代后期,又移居至此。另一韩姓支股,从大夼村迁来。 刘姓先人,于清顺治年间由石梁刘迁来。吴姓先人,于清雍正年间从泊里东下河城迁来。 王姓先人,于清乾隆年间从王家埠村迁来,在原村后繁衍成一行政村王家庄。新中国建立前,合并至原村。孙姓先人,于清道光年间自灵山卫迁来。管姓先人,于清光绪年间从管家楼村迁来。殷、焦姓先人,于清光绪年间分别从石灰窑村、陡崖子村迁来。另一焦姓支股,于1941年从安丘逃荒而来。薛、邢、相、于等姓,于新中国建立后从邻村相继迁来。 关于原村,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初年,这里有一刘姓富户,自称刘员外,称所住村为“刘家庄”。其有耕地千顷、房屋百间,店铺若干,骡马成群,牛羊盈舍。虽家产万贯,但刘员外敛财无厌,品行恶劣。百姓对其恨之人入骨,多次上告官府。官府曾出动公差前来查抄刘家、但也无济于事。 刘家祖坟,位于村西一里外的西岭前坡。坟地正南百米之外,有一东西走向的南岭。南来的山水,经南岭沟向东流入错水。有一年,一位风水先生站在岭顶对刘家祖坟察看了一番。风水先生告诉刘员外,如果把南来的山水改道向北,刘家便会有更大的发展。刘员外信以为真,派人在南岭西端,费了很大的周折,终于凿开了一道深6米、宽5米的大缺口。雨季时,南来的山水通过大缺口,对着刘家祖坟方向倾泻而下。此后,刘家年年人不敷出,最终财尽人绝。刘家墓冢,也被夷为平地。但刘家庄这一村名,却沿用至今。1957年,人们在深翻土地时,曾挖出数座用方砖砌成的圆形慕穴。 原村内,以东西大街为主街。大街中间,有石板桥一座。桥南面、为吴姓人居住的短街。桥东边,称“铲尖”, 有通往独垛子村的一条南向街;另有两条街,分别通向西北部和北部。主街西头,有一条北向街。 青龙寺,位于村西路北、错水东岸,始建年代不详。该寺坐北面南,占地300余平方米。寺内正北部,有大殿6间,为砖石结构,出檐翘角,小瓦披顶。西3间大殿内,供奉高2米余的龙王神像。其两侧,供奉霹雳将军、闪光娘娘像。东3间大殿内,供奉牛王爷神像。大殿东侧。有草顶屋3间。为伙居道士住处。大殿西侧,有一棵苍翠挺拔的桧柏。寺院西边,有厢房6间。为放置杂物之处。 寺门内东侧,有钟楼一座,内挂500余斤重的生铁钟一口。寺门内西侧,有雄性银杏树一棵。其主干周长5米多,高约9米,树冠庞大。银杏树杈桠处,寄生着一株枸杞、一株榆树。每到夏季,银杏树绿叶葱葱,人们常到树下休息。朱色寺门上,有副对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寺门前,有青砖影壁一堵。以前,每逢初一、十五或有重大事项,道士便会撞响寺内大钟。每逢年节,人们便会前来祭拜。1949年,青龙寺被拆除。 关爷庙,位于村南北大街中部。庙宇用青砖砌成,规模较小,门朝正南。门上的对联为“两汉无双士,三国第一人”, 横批“亘古一人”。1947年,庙中的关羽神像被拆除,后又重塑。1964年,关爷庙被拆除。土地庙,位于青龙寺西侧,坐北朝南。庙院内西侧,有小砖房一间,称“广和堂”。院内北边,有青石石碑一座,碑文不详。1964年,土地庙被拆除。山神庙,在薄板台、口子、大土石处各有一座,在土石沟有两座。各山神庙规模都很小。 1930年,按当时政府的要求,村里成立了小学(学堂), 有房屋4间。时在校生只有20人左右。1933年,村里开办了私塾,有学生18人左右。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积极参军参战,出夫支前。出夫的村民,抬担架抢救伤员,推小车运送军粮,到过鲁南、沂蒙等地,支援过淮海战役等大战。 1950年5月16日,一股国民党军匪特从胶南大珠山流窜至小珠山一带。村民兵积极参加围歼战斗。战斗胜利结束后,活捉匪特四名,缴获枪支、子弹一宗,望远镜一架。 1955年“合作化”时期以来,人们闸山沟、打水井、筑塘坝、修水库,深翻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产量得以逐年增加。1958年,人民公社曾在濠涝湾、大土石顶、大土石后、双山西头大量开采铁矿石。1959年,采矿活动停止。 1960年春,原刘家庄村因位于小珠山水库库区,进行整体搬迁。1961年,在原村南边建成了新村。 关于婚嫁习俗。解放前,男女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男方要到女方家去定亲、下媒契、送日子。各道程序都要备上彩礼。结婚时,新郎在家“等亲”, 差四人抬花轿去“迎亲”。不论冬夏,新娘都穿着棉衣、黄道鞋(软底), 戴盖头红。起程后,由部分人抬着嫁妆先行,新娘乘轿跟随,由送客(新娘的家人)护送。富户人家,还雇有婆子、丫头等随行。到了男方家,新娘下轿时,由人搀出,踏红席进入院内。之后,新人男左女右、面对面地坐在椅子上,名日“上头”。然后,新人再拜天地,入洞房。新娘坐床后,新郎挑去新娘的盖头红,夫妻开始吃饺子。晚间,新婚夫妇喝合婚酒,亲友闹洞房。次日晚,新人到邻居家住一宿,称“叫三日”。第三日一早,新人再回到家中。这一天,新娘的娘家人前来登门看望,称“看三日”。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婚姻自由,移风易俗,结婚仪式随之从简。 关于丧葬习俗。解放前,实行土葬,出殡排场大小差别很大。贫穷人家,用高粱秸箔或席将死者卷起来,当日挖土窑埋葬。家境较好的,用薄棺材成殓,第三日殡葬。也有的用一楼(即旌楼,旌为随葬物,用红绸或红布做成,注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年龄等基本情况)一罩(即棺罩), 雇用六个吹鼓手,择吉日殡葬。富户人家,则用3-4寸(1寸约合5. 4厘米)厚的木板棺材成殓。出殡的前一天晚上,由“开吊客”执笔“点主”,即为牌位上缺一点的“主”字加一点,使其成为完整的“主”字。出殡之日,用旌、书、冥器(用陶、土、木、锡等材料做成的桌、椅、壶、杯等模型), 3抬楼子或5抬楼子摆3出头的祭(在3张3排共9张八仙桌上,摆满用肉、脂等制作的“唐僧师徒”、“天鹅”、“姜太公”等供品)或5出头的祭(在3张5排共15张八仙桌上,摆满供品)。 出殡时,用窄白布10丈殓棺。由和尚或道士在家区门口念经驱邪,然后再把棺材抬走。一路上,鸣筛锣开道,由吹鼓手奏哀曲。棺材到了坟前。再次摆供明叩拜后,方才下葬。之后,主楼被抬回家。孝子返回家后,要将牌位安放在堂屋正中,再次进行叩拜。此仪式,称“回灵殡”。 做道场时,请和尚、道士奏乐、念经。设“经堂”, 行“走金桥”、“跑城”、“行香”、“使食”“送灯”等法事。在做道场的三天里,孝子需穿孝服、戴凉冠“跪经”, 随道士、和尚到灵前“送疏”。新中国建立后,旧的殡葬方式不断改变。1973年起,改土葬为火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