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台村,北、西临小珠山水库,南邻东阿陀村,东与大南庄村接壤。2006年,全村有82户、263口人,居民多为韩姓,皆为汉族。 1960年春,因原韩家台村位于小珠山水库库区,全村148户村民移民搬迁。有20余户安置于徐村, 有40多户安置于韩家寨村,有20余户迁至辽宁省大连市。余者、多投亲至他乡。 1963年,外迁村民纷纷回迁。一部分在小珠山水库西岸、喜鹊山东坡建立新村,称西台村,亦称西韩家台村。一部分在小珠山水库东岸、原村东岭建立新村,仍沿用原村名,称韩家台村。 黄岛村庄――韩家台村 新村占地75亩,大瓦房排列有序。村内建有东西、南北向“十”字大街,街宽约8米,两旁均砌有排水沟。各巷道一字排开,整齐划一。1978-2002年,村里先后在村东、村南沟底建起大口井4眼,在村西小珠山水库南端建起塘坝2座。其中,于2002年在村南沟底修建的大口井,直径12米,深15米。1979年,村里用上了电。1988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原村交通闭塞,人们出行即爬沟或攀崖。1978 年,“柳(花泊)-木(厂口)”路由村东经过。1999 年,硬化为水泥路。2002年,新建的“同(江)-三(亚)”高速公路黄岛段由村前经过,建有一座长40 米、宽8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甚是壮观。如今,本村已有公交车路过,交通十分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本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1985年,率先在村东种植果树15亩,发展林果业。1986年,办起了服装加工厂,有职工20余人,对外加工运动服。因效益不佳,于1996年停办。1997年,组建了建筑队,有工人20多人,承揽建筑工程。2000年,建筑队解散。同年,建成无公害蔬菜大棚8座,占地10余亩。一年后,蔬菜大棚停产。 2000年,村里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在小珠山水库边建起池塘,进行鱼、藕混合养殖,面积达20余亩,放养了鲫鱼、鲇鱼等鱼类,并栽种了藕。每年夏秋之时,池塘中“莲叶浮池面,莲花映日红。涟漪涌莲动,游鱼戏莲间”。 1998年以来,一批内外资企业前来本村投资建厂。1998年,青山养鹿场和苗圃基地落户。2000年,日中工贸公司开发区分公司和青岛海事法院花菜基地等项目建成。20世纪90年代末,村里对大街进行了绿化。村四周果树成林。2002年,建起了老年人文化活动室和门球场。有线电视、电话已普及全村。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58万元,人均纯收入6293元。 原韩家台村 原韩家台村,位于昆龙山东麓,错水东岸,北同原插旗崖村一河之隔,东与大南庄村隔岭相接,南与原阿陀村毗邻。 据《韩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 年), 韩氏先祖韩继清携兄弟眷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迁到胶州南乡寨里(现韩家寨村)定居。明代末年,其后裔迁至这里,逐渐繁衍成村。 因村庄建在南北走向、形似戏台的长岭北端,原称台上村。后来,徐姓人也迁来定居。徐姓人生活拮据,后继少人。韩姓家大业盛,人丁兴旺。村中事务,全由韩姓人掌管。因此,该村后称韩家台。 原村内有东西、南北向大街各一条。村民分东街(又称耍街)、西街头、东南场、东北场等地居住。南北大街,也是小珠山西麓居民往返北去的主要大道。街东侧的石墙上,有一株爬山虎,长势旺盛。其主蔓粗如暖瓶,虬枝盘旋,爬满了20余米长的石墙。每到春夏时节,抽生出无数新枝,绿叶葱葱。秋天时,则果实簇簇,赤色一片。如此大的爬山虎,实属罕见,名闻乡里。昆龙山东坡有一大沟,正对着原村东西大街。沟边有一巨石,称“落香台”。传说,当年附近韩家寨村侠客韩香武在小土石山上练功时,双脚一跺,纵身跃起,落在那块巨石上,故名“落香台”。东西大街西头偏坡上也有一巨石,地面以上有2米余高。为求吉利,有人便在该巨石上镌刻了“泰山石敢当”五个篆体大字。 村西河,《增修胶志》称“错水”。经独垛子村、原刘家庄村、原阿陀村、原韩家台村后,转向西北,流入胶南,蜿蜒数十里,在五河头注入胶州湾,为季节性河流。汛期时,暴涨的河水夹带着大量的泥沙砾石,横冲直撞,常淹没耕地、菜园,给人们带来了灾害。1960 年,小珠山水库建成后,错水成为库底。 村后有一地段,南北走向,形似一只展翅的凤凰,人们叫它“凤凰头”。“凤凰”昂首伏身,尾部伸向村南。小珠山水库建成后,此地被淹没。 村东岭上有一石柱,高约2米,底部直径约1米。因其形似人,故称“石人”。因石柱又像一根针插于地上,故又称“石针”。石人周围的一片土地,叫“石人坡”。传说,从帽儿山出来的一股地气,有正有邪,顺岭北往,直达原插旗崖村。要不是这根“石针”把邪气挑断,插旗崖村就会出一个混世魔王,给人们带来严重危害。有了这“石针”, 邪气到此解除,正气常在。因此,插旗崖村在清代末年出了一个举人。20世纪70年代,由于妨碍耕地,“石针”被毁。 清咸丰年间,村中曾有多人习武练功。其中,村民韩金芳尤为有名。他曾设习武厅三间,用于练习拳脚功夫。习武厅虽系山草披顶、土石墙壁,但宽敞明亮,收拾得很干净。他还在村东南部设立跑马场――马趟子,练习骑射本领。他每日定时舞动重120斤的大刀,习练砍杀之术,刀法过人。他还有跑马执弓、转身射靶的本领,且箭无虚发。后来,他考取了武秀才。 黄岛村庄――韩家台村 20世纪20-30年代,土匪到处烧杀抢掠,十分猖獗。期间,为了保卫村庄,村里的男青壮年组织成立了联庄会,与土匪进行斗争。购置有步枪13支、短枪9 支、耳子炮30门,以及大抬杆、炸壳、地枪等武器。后来,村里的枪支被汉奸薛小七、相明臣、薛佑臣等抽走,联庄会解散。 1926年,村民韩怀书联合外地人在村内开设了兵工厂。占地1亩,有厂房13间,置有红炉、锉案、车床等设备,工人大多来自外地。主要生产步枪,每支枪配带50粒子弹,售价为大洋70元,主要销往外地。1930年,该厂停办。盘踞在小珠山上的一股土匪,四处打家劫舍,绑票勒索。1931年,胶县政府派出警备队进山剿匪。本村联庄会协助行动。当队伍到达小珠山时,大部分土匪见大军压境,纷纷抱头鼠窜。有五六个土匪,以为没被发现,偷偷钻进一个山洞内躲藏起来。其实,这伙土匪早被本村村民韩长宾瞅上了。韩长宾一口气爬到山洞上方三四十米远的地方隐蔽起来,等待时机。警备队员和其他联庄会会员佯装不知此情,分散到隐蔽处戒备。过了一小时许,那几个土匪以为大军已去,探头探脑地爬出山洞,被韩长宾一枪一个地撂倒于山坡上。胶县警备队长见韩长宾沉着机灵,枪法过人,伸出大拇指连连赞叹。本村联庄会员英勇善战的故事,传遍了周边村庄。嚣张一时的土匪,闻风丧胆。 20世纪40年代,日寇、伪军狼狈为奸。1943年冬的一天,盘踞在王台的汉奸相明臣部与日寇近百人,窜到本村,到处搜查,抢劫钱物,折腾了一整天。离村时,还放火烧了村民的23间房子。1944年正月二十一,相明臣部60余人,再次窜到村中。他们手持长枪,先将全村男女老少赶出村外。之后,便到各家翻箱倒柜,将全村洗劫一空。1944年5月的一天,土匪刘黑七部百余人,进村搜捕抢夺。抓去村民4人,抢去价值4000元大洋的财产。从1943年冬至1944年5月,本村先后5次遭日寇、汉奸和土匪的掳掠骚扰,村民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5年本地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人们迅速掀起了农业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村里的男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出夫支前;妇女们则做军鞋,碾军粮,拥军支前。自1945年至1949年,全村共出夫20批,时间长则6个月,短则4-5天。担架夫到达过沂蒙山区等地,支援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小车夫运送军粮,冒着敌人的炮火,走遍了大江南北。 本村虽小,但注重发展教育。20世纪30年代前,村内有私塾一处,有学生10余人。1932年,村民韩云书(字相斋)办起了学堂,有学生20余人。当时,村民们还没有完全接受学堂教育,学生都备有私塾、学堂两套课本。当胶县教育局来查学时,学生就读学堂课本,但过后仍读私塾课本。到第三年,私塾教育才被废除。本地解放后,村里成立了初级小学,学生学习解放区课本。期间、学校上课断断续续。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教育转人正轨。这时,村里还发展识字班教育,掀起了学文化高潮。1960年,本村移民搬迁后,村小学被撤销。 1960年春,因位于小珠山水库库区,本村移民搬迁。1963年,在小珠山水库东岸、原村东岭建立了新韩家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