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厂口村,坐落于柳花泊街道西南部,小珠山脚下。村域总面积10333亩,号称黄岛区第一村。2006年,全村有333户、981口人,居民有徐、邓、薛、于、殷、邢等姓氏,均为汉族。 据《徐氏家谱》载,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 年), 徐姓一户从诸城徐家屯迁到小珠山脚下、桂子山西河西岸定居。据《邓氏家谱》载,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 邓文学、邓文录兄弟二人由胶州东门外金沟崖迁到桂子山西麓居住。据《薛氏家谱》载,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 原柳花泊村薛姓七世人薛三杨迁到桂子山西麓居住。 黄岛村庄――木厂口村 邓姓人住在徐姓人住处西北部,薛姓人则住在徐、邓两人住处之间。后来,为方便生产、生活,徐姓人主动搬到邓、薛姓人住处附近居住。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徐家胡同、邓家胡同和薛家胡同。此处三面环山,有大、小河流经村西往北流去,山上大量出产木材。遇到下大雨时,可借水放木至山下,本村故名“木厂口村”。住在村西北角的邓姓等居民,离徐、薛等姓居民的住地较远,逐渐形成南、北木厂口两个自然村。1949年解放后,两村合一。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 于姓人由辛安管家楼村迁入,住村西北角。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 邢姓人由插旗崖村迁入,住东花兰。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 刘姓人由王台河西大王庄村迁入,住口子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 李延青、李延龙兄弟二人由辛安下庄村迁入,住村西北部。后来,傅、郑、殷、姜、谷等姓人相继迁人。 解放前,80%的村民集中居住在村内。有部分村民,为便利生产,或迫于生计,分别搬到村外各个角落居住。1784年,一薛姓人从村内迁到井里沟居住。该地位于猫耳山脚下,四面高,中间低,故名井里沟,后共有13户人家。1820年,部分薛姓、邢姓人先后从村内迁至东花兰居住。该地盛产桃、樱桃等水果,每到春季,百花盛开,故名东花兰,后共有16户人家。1892年,村民薛德一、薛德知兄弟迁至石屋沟居住。该地有许多大、小石洞,故名石屋沟,后共有8户人家。另外,还有口子后刘氏、和尚沟薛增存、大庵薛增福、小山里薛见礼、大山里薛吉宽、西花兰苏京龙、西花兰沟徐吉河、桂子河邓环顺、桂子河南崖徐吉各、傅家山子傅聚义、薛友等居民点十几处。 本村山多地广,人口增长较快,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村。据载,1940年,全村有居民222户、852口人。1963年,有居民305户、1383口人。但村里多山岭薄地,人们靠天吃饭,生活并不富裕。“文化大革命”时期,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村里外流东北(闯东北)的村民达200多人。改革开放后,因各种原因,村里又迁出100多人。1975年,村里开始进行规划建设。至1978年,分散在各居民点的居民都搬回村内集中居住。如今,村里房屋整齐,街道整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小珠山,呈东南-西北走向,绵延十余公里,有釜台筒、东峰子山、西峰子山、大庵山、猫耳山、扎营山、桂子山、大黑涧山、小黑涧山等大小山峰40余座。其主峰大顶,海拔724. 9米,为青岛西海岸群峰之最。小珠山群峰迭翠,山色各异。据《胶州志》载,小珠山“千岩攒空,两峰特起,万山皆在其下”。小珠山奇峰陡峭、景观独特。“天表云气,出没不绝,夏尤蓊蔚,望之累累若珠。”据此可知,小珠山是因其独特的景观而得名的。 黄岛村庄――木厂口村 小珠山不仅群峰罗列,谷壑纵横,奇石林立,而且林木茂密,流水潺潺,集奇、秀、险、幽与一身。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名家志士为之流连忘返。“双珠嵌云”景观,被誉为古“胶州八景”之首。小珠山与青岛崂山隔海对峙,以“东崂西珠”著称。清朝文人周於智赞之曰:“累累形胜隐苍烟,九曲谁将一线穿。神女倦游何处去,双珠抛在水云边。”他以传神的笔触,描述了小珠山迷人的景致。 小珠山不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而且有多处名胜古迹。蜿蜒曲折的齐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小珠山向东入海。齐长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寺、姑姑庙等,建于明、清时期。据《胶州志》载,昔日的白云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白云寺遗址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地势险要,小珠山自古为兵家要地。昔日,许多农民起义军以此山为屏障,同统治者进行斗争,并留下了扎营顶、大校场、小校场等遗址。1950年5月14日,本村民兵薛增伦、徐吉美等人,在桂子山智擒全副武装的蒋匪特务7名。 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这里出产桔梗、丹参、柴胡、板兰根、天麻、车前子等百余种中草药材,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芋头等农副产品,以及枣、苹果、樱桃、板栗、山楂等果品。尤其茶叶和泉水,更是远近闻名。传说,小珠山上的千年紫草和人参修道成仙后,点化山泉,造福民众,饮之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2004年,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36名。 村民们在抓住农业不放松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工副业。解放前,村里曾有人开办过油坊、杂货铺、木工铺,还有“益春”、“迎祥”、“福德”等商号。本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木厂口村石匠不用学,拾起锤来就能凿。”据传,先人在这里建村时,请来风水先生看风水。那位先生站在北岭一看,连声说道:“好地方,好风水,能出100员大将!”后来,村里果然出了100员大将,只不过是100多名石匠罢了。村里的石匠,远近闻名。刻碑,做石桌、石凳,样样都会。尤其安碾、镩磨、凿石条,是他们的绝活。解放后,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全村8个生产队都组织石匠上山采石,真可谓“百员大匠山中忙,挥锤凿石叮当响”。这里的花岗岩石质好,出产的优质石材很畅销,增加了集体收入。 1956年,村集体办起了油坊和“洪炉”加工。1963年,村集体购置了粉碎机、磨面机、柴油机等机械,办起了磨坊。1973年,在村东北部建起了窑厂,烧制砖瓦。1979年,村里办起了电镀厂。同年,组建了建筑队,承揽建筑工程。建筑队在兴旺时期,有一百多名民工,是集体创收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各村办企业都进行了改制。 1959年,村里在东花兰、口子后、西岭修建了水库。1977年,在村东、村北修建了大口井。同年,改造了村南河,修建了大坝。1978年,村里用上了电。1988 年,在村西修建了一座长40米、宽5米的石拱桥。同年,修筑了通往西花兰、西岭的道路。1989年,修建了容水量为10万立方米的东花兰水库。1994年,修建了大口井、高位水池,全村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修建了东花兰路,在村西修建了一座长40米、宽6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2002年,修筑了东山路,改造了东花兰河。 本村历来尊师重教。清朝末年,松园(属胶南)一金姓先生来到村里,借用民房开办了私塾。解放后,村小学越办越大。1972年,村小学设立了初中班,实行小学、中学一体制,设10个班,在校生达300余名。当时,学校的校舍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在辛安人民公社均名列前茅。1990年,村小学合并至独垛子小学。1974年春,村里开办了幼儿园。现村幼儿园有教室、活动室多间,教学设施较为齐全。 本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较为活跃。1948年冬,村里成立了高跷队、秧歌队,排演了《送郎参军》等节目。1961年冬,村里成立了业余剧团,排演了部分古装戏。1966年,排演了《三世仇》和几部样板戏。20世纪80年代后,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村里就组织人们扭秧歌,跑旱船,排演扇子舞等节目。1997年,村里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组建了老年门球队。 解放前,村里只有村民邓天池办过药房,但他不会治病。有钱人多去外地治病。穷人一般只能求神问卦或用土法、偏方治病,不少人因此枉送了性命。1967年,村里办起了医疗室,有2名医生坐诊。如今,村民治小病可以不出村。 2000年,珠山国家森林公园成立,为本村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村里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连续三年退耕还林800亩,营造森林生态景观。如今,村里已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先后有青岛齐辰园艺有限公司、国家东花兰中低田改造项目、一切智园大地艺术馆、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石屋山庄等项目落户村周。由黄岛轮渡至珠山景区的公交车,直达小珠山脚下。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57万元,人均纯收人6602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