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园村,位于小珠山东北8公里处,东距徐戈庄村0. 5公里,西距可乐石村1. 5公里,南邻管家楼村,北与张戈庄村接壤,村庄面积15公顷。2006年,全村有416户,1382口人;有李、田、陈、管、詹、薛等姓氏,居民多为汉族。 黄岛村庄――十字路园村 据记载,明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 田家窑村(属王台镇)西南街八大门一田姓人,与兄弟分家后,欲离乡到沿海一带安家立业。他沿海东行约15公里后,来到本村处。这里地处薛家岛及辛安东部一带通往胶州的交通要道,也是抓马山周围村庄的村民到原黄岛或乘船到青岛的必经之处。这里南、西、北三面为小丘陵,东面为近海平地,是一块难得的好地方。于是,田姓人决定在此安家。随后,陈姓人也相继迁来。 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李姓先祖李前等人,随移民大潮从山西“小云南”大槐树底来到附近南辛安村落户。李前的两个儿子李恂、李慧,于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从南辛安村迁往本村落户。李恂无子女。李慧有李应科、李应登、李应时、李应举四个儿子。后来,李应科迁往山东海阳定居。李应登等三兄弟,继续在本村居住,逐渐繁衍,成为村里的大姓人家。 田、陈二姓人虽落户早,但人口少,当时只称姓氏没起村名。李姓人迁入后,人口增长很快。李姓人根据村边有一较大的十字路口和“李”字的笔画(“十,八、子”一组合就是“李”字,意指十字路通八方),将坐落在十字路边的家园命名为“十字路园村”, 沿用至今。 十字路园村的捻匠,在当地小有名气。制造或维修木船,请匠人哪里的最好?胶州湾西岸有一说法:“徐戈庄村的木匠,十字路园村的捻匠。”制作新木船,徐戈庄村的木匠很出名。但木匠的工序完成后,还有加钉、堵缝、上油等大量的工作,则需由捻匠来完成。捻匠,以十字路园村的最为出名。本村的捻匠,代代相传。近百年来,一直有一支三四十人的队伍,常年流动工作在南至薛家岛,北至胶州、城阳一带的沿海码头或船厂。无论是制作新船还是维修旧船,他们干起活来,省物料、做工细、质量好,很受人们欢迎。 村前有一条十字路园前河,属季节性河流,全长约2公里,平均宽度8米,发源于村西北大沟,东西流向。该河经十字路园村前、徐戈庄村前、小石头村北,注人胶州湾。为减少水土流失,贮水灌溉,1958年以来,人们在该河上游先后筑起了四座塘坝。其中,1964年在村东南筑起的一座塘坝,为黄岛街道区域内最大的塘坝。 村西2公里处的十字路园西山,面积约200公顷。其最高峰大顶子,海拔230米。山上有崖儿石、猴子头山、迷马绳、青石涧、棘子山等有名的山头或奇石。1954年以后,村里加强了对该山的投入和管理,大力植树造林。1960年,当时的胶南县红石崖公社把该山移交给可乐石村,使本村的山与可乐石村的山联片管理。如今,山上的刺槐、黑松等树木长势良好,是一处休闲的好地方。 村东北1. 5公里处的十字路园北海,西至“有了石”, 东至徐戈庄海区,海岸线长340米。其中,浅海滩涂550亩,是村民从事滩涂养殖的好地方。这里盛产鱼、虾、牡蛎、杂色蛤等海产品。海岸边,堆积着厚厚的黄沙,既是渔船的停靠点,也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沿海的挡浪坝内,有村里的土地和沙地,可种植花生。1992年,部分沙地被改建成养虾池。 村民李明西的住宅,位于村中部,建于1803年,占地约0. 05公顷,是当时村里最大的民宅。古宅有前后两院,两处正房,三处厢房。前院有正房5间,中间一间为通往后院的过道。前院内,还有东厢房4间;其中南头一间是大门庭,有两扇精制木门,门口朝东,门外即是大街。后院有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前院、后院的各5间正房,现仍完好。前院原来的4间厢房,只有2间经重新整修后,留在原址。 1921年,村民李明西在自家住宅里设立了学堂。学堂有教师1人,学生20余人,设1个教学班。除本村学生外,还有邻村的学生入学。1933年,改建成小学(当时称官学), 有教师1人。一年后,小学解散。1934-1945 年,村里又恢复了私人办学。在1941-1945年期间,村里最多时有3名教师,3个教学班。1945年解放后,设立了村小学。1989年,村小学合并于新建的徐戈庄小学。 本村有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良好传统。村里于1959年、1968年分别成立了茂腔演出队,排演古装戏和《智取威虎山》等剧目。2002年,村里投资2万余元,购置了服装、道具、乐器,组织了60余人的高跷队、腰鼓队、旱船队、扇子舞队等民间文艺队伍,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深受大家欢迎。下象棋、“过五湖”, 是村民的重要娱乐项目。1998年,全区举办象棋联赛,本村村民获得了第一名、第三名的好成绩;2001年,又荣获区第二届“伟业杯”象棋比赛第三名。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4月,为支援孟良崮战役,村里出夫18人抬担架,出小车夫60余人次。有7名村民,参加了解放军。其中,村民李宝山、陈文田于1947年12月牺牲在莱芜战场,为革命烈士。村民李际军,男,生于1926年,曾在青岛读书。1944 年回村,教书一年。1946年,在珠山县委工作,1948年到滨北干部培训班学习。1949年青岛解放时,他随解放军接管了铁路设施。1950年,赴安徽省无为县工作,1956年任无为县师范学校校长。1958年,任安徽省和县第一中学校长。1969年,任和县教育局局长。1972年,任和县组织部部长。已离休。 本村处于区富源工业园中心地段,地理位置优越。村东有“胶一黄”铁路和黄岛火车站,村西有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公交8路车和胶州往返开发区的客车,从村中经过。在村前,有榴园水泥厂和金晶玻璃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渔农并举,大搞海上、陆地养殖,同时务工经商,开展多种经营。村里昔日的“黄土墙、草披屋”的旧住宅,已荡然无存。1994年,村里规划建设了楼房小区,有54户入住。2002年,村里又建设了两栋多层住宅楼,有48户村民入住。旧村改造规划方案,正在逐步实施。 凭借党的好政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村两委抓住机遇,积极创办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村办企业,有宏利建筑工程公司、鸿伟机械厂、黄岛橡塑厂、石墨厂、青岛邦立化工公司、青岛全通塑印有限公司等多家。2002年,引进了青岛鎏熠实业有限公司、青岛金田园电子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858万元,人均纯收入6433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