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西海岸百科 青岛市志 查看内容

青岛市黄岛区黄岛办事处徐戈庄村

2022-3-23 13:15| 发布者:青岛史志办| 查看:470| 评论:0|原作者: 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来自: 黄岛村落

摘要:徐戈庄村,位于黄岛区北部,距黄岛街道办事处驻地4公里,东濒胶州湾,南与小石头村隔河相望,北与张戈庄村接壤,西与十字路园村毗邻。本村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纵、横各长500多米,占地26. 7公顷。2006年,全村 ...
      今天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黄岛办事处徐戈庄村(文中数据截至2006年)

      徐戈庄村,位于黄岛区北部,距黄岛街道办事处驻地4公里,东濒胶州湾,南与小石头村隔河相望,北与张戈庄村接壤,西与十字路园村毗邻。本村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纵、横各长500多米,占地26. 7公顷。2006年,全村有870户,2910口人;居民以孙姓为主,另有王、刘、管、侯、宋、李、张等姓氏;除少数为朝鲜族、满族和布依族外,其余为汉族。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徐姓先祖随移民大潮自山西洪洞县(时称“小云南”) 广济寺大槐树底迁来本村定居。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孙姓先祖孙久住三兄弟和王姓先祖,先迁居孙家沟村(现本区管家洼村),后为赶海方便,迁至这里居住。他们称徐姓人为“大哥”, 故取村名为“徐哥庄”。后人们取其谐音,改称“徐戈庄”, 沿用至今。

      后来,徐姓人无继嗣。孙姓人的老二、三弟,后分别迁居即墨楼子底、诸城。孙姓人的长兄,在此繁衍生息,后裔逐渐形成三大支股,分布于村中、村南、村西南部。王姓人历经十多代后,到“永、世”辈才逐渐兴旺起来。

(徐戈庄秧歌队)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 刘成福一家由本区刘家岛村(现属薛家岛街道)迁来,住村东南隅,该处称刘家胡同。侯天有率家人,由胶南灵山卫西门外侯家洼迁来,住村东北隅,该处称侯家胡同。管一会率家人,由莒县小尧先迁居现红石崖管家大村,后又迁移至此,住在村西北隅。其后裔,分为管家胡同住户和东南管姓住户。这三大姓氏迁来后,繁衍生息,与孙、王两姓共同成为本村的五大姓氏。

      另一宗孙姓人,迁来较晚。宋、胡、赵、邢等姓人,均在清末陆续迁来。其他诸姓,都是解放后或改革开放以来陆续从外地迁来的。

      早年,徐戈庄村这片土地为盐碱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蓬子菜、芦苇、赖莲子、达蔓子和沙参等植物。岭地沟壑纵横,崎岖不平,荆棘丛生,杂草遍野。先人们起早贪黑,与大自然展开拼搏,这样经过一代一代地辛勤劳作,将岭地整平,将盐碱滩经压沙后改造成耕地,并疏通了水道,整修出一块块旱涝保收的粮田。

      先人们逐渐建起“草披海带叶子屋”居住,后又建造了在草披顶下有瓦片的“罗汉衣屋”居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将老房子逐步拆除,改建成宽敞明亮、水泥砖石结构的大瓦房。村内修建了6条东西大街和8条南北大街,交通四通八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开始兴建楼房。1978年,村里通了电。1993年,村里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硬化了全村所有的胡同、小巷。

      村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民国时期,村里曾集资办过私塾,聘塾师1人,逐年更换,有学生20人左右,教室为3间民宅。1936-1940年,村里有学校两处:一处是西校,为教会创办。该校学生多数是天主教教徒子弟,约有20人。另一处是东校,即“六间小学堂”, 为民办公助学校。起初,有学生20余人,后发展至40余人。学生学习的课程除启蒙教材外,还有国语、算术、修身等新教材,实行分级授课。


      1941年,两校合并为徐戈庄村小学,设一至四年级,有教室6间,教师4人,学生60余人。1943年,学校经扩建,增加了东、西两厢共10间房屋,学生发展至80余人。1944年春,在徐戈庄村小学成立了黎明中学附小,即安林乡乡立完全小学。该小学设一至六年级,有教师8人,学生120余人。实行“四二”学制,分初小班、高小班。其中,高小班的课程有国语、算术、地理、历史、修身、音乐、体育等。

      本地解放后的1946年,成立了新徐戈庄村小学,以解放区课本为教材,有教师4人,学生150余人,分4个班级。同时,成立了夜校,不识字的男女青壮年都进夜校学习。1954年,成立了徐戈庄完全小学。1962年,徐戈庄完全小学迁至村西北部新校舍。原校舍,改为徐戈庄大队办公室,后为仓库,现有部分村民居住。1968年,附近几个村联合投资,在本村西北部建立了徐戈庄村联办中学(简称徐戈庄联中)。该校占地1. 3公顷,设8个班。20世纪80年代,联中撤销,只设徐戈庄小学。1989年,原黄岛镇在小石头村后建立了占地近1. 3公顷的新徐戈庄小学。该校后改称黄岛小学。村中的幼儿园,始建于1976年,1983年扩建。本村幼儿入园率现已达100%.徐戈庄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早在20世纪40年代,村里的高跷队就活动于乡里。

      建国后,村里除高跷队外,还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即茂腔剧团)。每年春节前后,常应邀到周围各乡村或县里演出。他们演出的剧目有《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罗衫记》、《王小赶脚》、《东京》和《西京》等,深得群众喜爱。剧团成员刘利宇多才多艺,是剧团里拉头弦京胡的好手,还是剧团导演和道具制造者。此外,他还从事装裱艺术。其装裱的字画、条幅,软、平、直,悬挂多年也不会走样。《青岛日报》称其为“农民装裱家”。

      1946年,村里南教堂曾驻扎过解放军某县大队轮训队。1954年,村里驻扎过抗美援朝回国的志愿军。1957 年,村里驻扎过解放军海军某探照灯部队。他们在村东建起了6间营房。村民与解放军军民联防,亲如一家。

      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踊跃参军参战,出夫支前。村民管金存,在解放桥庄战役中牺牲。村民侯吉利,于1946年首批参加解放军,南征北战,后转业至沂水县任畜牧局局长、副县长等职,已去世。

      村民刘利宪,1947年参加解放军,转战大江南北。1950年,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胜利后,任解放军沈阳某部第三大队长,已离休。

      村里宋氏第十七世人宋云升、宋云鹏两兄弟,均在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宋云升,于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后留校任教,并获硕士学位。为继续深造,于1992年去美国攻读计算机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电脑教学,还担任某电脑公司总经理。宋云鹏,于20世纪90年代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后分配在黄岛发电厂工作。1999年,赴加拿大留学,获硕士学位。现从事电子计算机教学工作。

      1987年,村里设立了集贸市场。2001年,村里建立了村史馆。村里对老年人照顾备至,每逢春节和重阳节,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会得到补助;90周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时会得到生日蛋糕或礼品。凡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或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学生,也会得到奖励。

      村东的大石头岬角,伸入胶州湾中,将本村滩涂分成南、北沙滩。沙滩上生长着沙参、赖莲子、达蔓子等植物。这里的沙质地细腻,不含土,是上乘建筑材料。德、日帝国主义侵占青岛时,曾在这里掠夺大量的沙运往青岛。建国后,此地的沙资源除支援青岛建设外,还支援黄岛油港和其他工程的建设。后来,沙源逐渐枯竭,这里变成了一条长达4公里的泥滩。20世纪90年代,为防海潮侵袭,村里加固了石砌的北海堤。人们在北海堤南侧植树造林,现已形成东西长达1. 5公里、占地13. 3公顷的防护林带。南、北海岸边的沙滩空地上,现均建有养虾池。

      德国侵占青岛时的1898年,有个德国人来到本村大石头南侧海边,雇工开办了石灰窑厂,后废弃。建国初期,赤红的窑壁遗址仍清晰可见。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在列强蚕食、瓜分中国的危机中,村里一些有识之士奋发图强,走上实业救国之路。村民孙大德、孙玉环、刘元成等,利用靠海的优势,纷纷在村东海边开办盐场。有的还开办砖窑厂、红炉、染坊、花圃、木匠铺等小型手工业作坊。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激活了徐戈庄村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向海洋进军,广造渔船,大搞浅海和滩涂养殖。村里的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村两委充分利用本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内引外联,吸引一批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办厂。现村里除原有的建筑公司外,还有奥其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恒利源、韩国东进商社、青岛德福木业有限公司、青岛胶林橡胶厂、青岛荷力胜蜂窝材料有限公司、青岛好丰礼品有限公司、金城园艺场等项目。

      洛玻集团青岛太阳玻璃有限公司位于村北,于1993 年兴建,占地40公顷。村西的“胶一黄”铁路和黄岛铁路公寓于1992年兴建,占地13. 3公顷。村东的青岛齐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于1994年兴建,占地40公顷。

      本村有耕地55公顷,滩涂66. 7公顷,果园8. 3公顷。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 9亿元,人均纯收入7553元。


《“大鼠头”的传说》

      在村东海岸边,有一三面环海、一面接陆的岬角,早前称“大鼠头”。传说,在大鼠头东端南侧海边,有一座面朝正南方的“石屋”, 屋内有一条通往龙斗山的石洞。若在此洞口处点火放烟,龙斗山上的洞口也会冒烟。洞里曾住着一只老鼠精,岬角因此而得名。黄岛里有一个野猫窝,面朝正北方,与大鼠头石屋南北相对。窝内住着一只野猫精,它一直盯着老鼠精,不准其出来逞凶作恶。但老鼠精还是常常偷偷出来作祟。夜间在附近“下小海”的人,经常会听到呼叫声:“我在这里,往这边走,快来呀!”有的人信以为真,就朝它叫的方向走去,但往往越走越远,越走水越深。


      一次,有人独自下海“打大网”。刚走到石屋前的海滩上,他就听到有人说:“噢!你在这里,我去北海搬他三奶奶来。”话音刚落,那人抬头一看,只见一盏明灯一闪一闪地朝北海而去。那人顿觉毛骨悚然,忽然想起有人曾被鬼火搓死的传说,于是连忙把大网架在石屋正南门上,钻进石屋藏了起来。

      不大一会儿、那盏明灯一闪一闪地又回来了,并说道:“他就在这里。”然后便听到它朝石屋摔泥,一直摔到天亮才罢休。它临走时还说道:“我叫你藏在里面。”

      天大亮后,那人从石屋出来一看,石屋两侧和大网底下全是海泥,幸亏大网救了他一命。

      后来,因大鼠头上有许多大石块胡乱分布,故该地徐戈庄村被改称“大石头”, 沿用至今。


《庙宇》

      村里原有菩萨庙、关爷庙、龙王庙和土地庙四座庙宇。

      菩萨庙位于村东北侧,建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庙不大,仅有北向大殿三间。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 迁至村东南侧,同牛王庙合为一庙。正殿中央,供奉观音菩萨神像。副殿内,供奉牛王爷神像。院内有一钟楼,内悬挂一口约200公斤重的铁钟。院内还有柏树、紫荆花各一棵。以前,每逢初一、十五等年节,庙内就会响起钟声,进庙烧纸焚香者络绎不绝。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牛王爷生日那天,周围的养牛户,都要到牛王庙祭祀,以求牛王爷保佑。

      同期,在村东大街尽头,建有关爷庙一座。正殿门朝西,内供关公、周仓、关平神像。

      1925年,人们在村东2公里处的大石头岬角上,建起了一座龙王庙,内供龙王爷、风王爷等神像。沿海来往船只上的渔民,也时常进庙祭奠,以求平安。以前,每年正月十三日,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以求龙王保佑。在村东有土地庙一座。这些庙宇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除。


《龚道士的传说》

      清朝年间,主持村内菩萨庙的龚道士,怜贫憎富,很受穷人尊重,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动人传说:

“绳蛇”

      一年夏季的一天,一个卖红枣的小贩正沿街叫卖时、碰见龚道士领着孙子在街上玩耍。龚道士的孙子走到卖枣人的担前,伸手从筐里拿了几个,结果被卖枣人打了一巴掌。龚道士见孙子哭了,就赶紧过去抱起他说:“别哭,回家去拿钱来买。”

      龚道士抱着孙子回家后,想到卖枣人去南庄需经过这条街,决定教训教训他。于是,他拿起一根小绳,吹上一口气,然后横放在路口。不久,卖枣人果然朝这条街走来。当他走到路口时,小绳一翻,变成一条长虫(即蛇), 紧紧缠住他的脚脖子,痛得他直叫,任他怎么弄也弄不下来。

      这时,街上的人围上来观看,都猜测这是龚道士所为。

      有人问卖枣人:“你没得罪人吗?”卖枣人说:“我没有。”他想了想,又说:“有个小孩从筐里拿枣,我打了他一巴掌,把他打哭了。这时有一老头过来抱起小孩说,回家去拿钱来买枣,不过以后他也没来买。”

      这人说:“那就是了。你快去求求龚道士吧。”卖枣人担着红枣,一瘸一拐地来到龚道士家,央求道:“老人家,求求您,把俺脚脖子上的长虫给拿下来!”

      龚道士用手一摸,缠在那人脚脖子上的长虫便自动开口了,重又变成一根小绳。

      卖枣人连忙说道:“我有眼无珠,不识高人。”他双手捧起一捧红枣,送给龚道士,然后磕头致谢。

      龚道士扶起卖枣人,一语双关地说:“以后可不要这样啊!”

“吃盐”

      李五卖盐,经常短斤少两。有一天,李五挑着一担盐沿村叫卖,来到徐戈庄。龚道士从家里走出来,笑着对他说:“小伙计,这盐真白,就是少点了,不够我一顿吃的。”李五一听,不服气地说:“你这个老汉,我就赌这担盐给你吃,吃不了,你可得输担盐给我。”龚道士说:“好吧,一言为定,我真吃了,你可不准不认账。”说完,龚道士便开始吃盐,不多时,就把一担盐吃光了。

      李五一看,心里真不是滋味,就呆呆地站着想:“我一年也挣不出这担盐钱哪……”龚道士用手拍一拍李五的肩膀说:“年轻人,以后不要这样。俗语说,心狠治死牛,赌气不养家。来,快跟我到后院去担你的盐吧!””

      李五哭笑着说:“老人家别戏弄我啦,我亲眼看着你把盐全吃了,还去担什么盐?”李五到了后院一看,雪白的盐果真在那里。他一想,这不是龚道士用搬运术来教训我吗?他便诚恳地对龚道士说:“谢谢您的教诲!”

“纸兔”
      有一年,麦收刚结束,就下了一场透犁雨。这时,人们家家忙着种豆子。许多户因人手不够,就去求龚道士帮忙点豆种。不管谁去求他,他都答应。第二天,人们看见满坡都是龚道士在点豆种。有人担心龚道士用分身法来骗人,地里长不出豆子,就有点后悔。过了几天,豆芽长出来了。只要是龚道士点的豆种,出的芽又齐又均匀。从此,人们就更尊重龚道士了。

      到了秋天,收割豆子时,人们都直接在地里吃饭。正好吃饭的时侯,龚道士走来了,人们都让他吃饭,可龚道士只打打招呼就走了。

      在东坡财主家的地里,伙计们也正在吃饭,见龚道士来了,伙计们商议道:“今天,咱谁也别让龚道士吃饭,看他能怎么样?”

      龚道士走过来,几个伙计都低头吃饭,谁也没让他吃饭。龚道士想,财主可恶,连财主的伙计也可恶,我得治他们一下。

      龚道士从一座坟头顶上揭下一张烧纸,叠了叠,吹了一口气,扔在地上就走了。

      伙计们听龚道士的脚步声越来越远了,就抬起头来,一看,一只兔子正向他们跑来。伙计们扔下饭碗,拾起扁担就去追兔子。见兔子钻进豆子堆里,他们就用扁担往豆子堆上打,打了一阵子,没见兔子出来。他们以为兔子被打死了,刚要去找,见兔子又跑到另一豆子堆里去了。

      伙计们又一齐去追打,一直打到最后一座豆子堆,才从堆里找出一只大兔子。他们刚要去拿,兔子一蹦又跑进了盛饭的筐里。伙计们紧追不舍,一齐围着饭筐捉兔子。最后,他们从筐里只找出了一只用纸叠成的纸兔子。

      伙计们气喘吁吁地看着满地是被打下来的豆粒和打碎的饭具,才明白这是龚道士在捉弄他们。

《迁怒风王爷》

      从前,人们认为不管是人还是物,都由天神来主宰。20世纪40年代,一刘姓村民在龙王庙附近种了一块谷子,谷子穗齐,长势喜人。但粒黄时,突起大风,谷穗毁于一旦。刘姓村民见此情景,心痛万分。忽然,他想起这也许是庙里的风王爷造的祸。于是,他一气之下窜到龙王庙风王爷神像前,不分青红皂白,一边咒骂风王爷乱刮大风,一边将神像毁面挖眼。

      不久,此事传到村里主事人耳里。主事人对刘姓村民进行重罚,要求其修复神像,请客一桌,才算了结此事。

《教堂和修女》

      清末,天主教传入本村。村民孙玉珠等,在村里传教。为祈求天主保佑,一时间,入教者甚多。1926年,教徒们自愿募捐,在村中南侧盖起了教堂,有正堂五间,厢堂四间,为传教基地,有神父主持。20世纪30年代,他们自立教会学校。至20世纪40年代,教会学校停办。1992年,因村庄进行规划建设,教堂被拆除。村里有一刘姓姑娘,十五六岁时就信仰天主教,十八九岁时自愿当修女,离家到天主教堂任职。20世纪20年代,她去王戈庄(现属胶南市)天主教堂传教,前后达20余载。1955年,病故于家乡,享年72岁。


《孙德奎、孙洪彬与孙德祥的奋起抗争》

      民国时期,人们饱受内忧外患之苦,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这水深火热之中,徐戈庄村人不畏艰难,纷纷组织起来,与军阀、地方反动当局和地主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村民孙德奎,自幼胆识过人,性情刚直。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他在青岛谋生。因常被德国人欺辱,他便回乡成立武馆,自任教官。他武功高强,名扬青岛地区。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 因不满军阀袁世凯复辟称帝,他毅然同本村的孙洪彬一起,参加了吴大洲组织的青岛地区“讨袁护国军”, 后被委任为团长。孙德奎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在攻打周村时,他派十几人在空油桶里放鞭炮,制造声势,借机一举将其攻破。这一以少胜多的战绩,使他名扬整个青岛地区。后因时局变化,两人弃军从农。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 孙德奎在青岛惨遭暗杀。孙洪彬,字协,自幼聪颖好学,擅长“颜(真)、柳(公权)”体书法,且能双手写字。民国初年,他去青岛谋生,曾当过律师。参加讨袁护国军后,曾任孙德奎团秘书处处长。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 孙洪彬与同窗8年的本村人孙德祥一起,赴南京参加国民革命。不久,他们同国民政府特派员梁毅一起,在小珠山大庵庙秘密组织力量,准备起义。同年10月,他们在辛安公开成立“国民革命军南军司令部”, 由孙洪彬任司令,梁毅任副司令。国民革命军南军所到之处,打击地主恶霸,抗捐抗税。南军的兴起,震撼了地方当局。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2月,胶县官府与地方保卫团密谋,设宴谋杀了孙洪彬。孙洪彬部,也被地方保卫团击溃,国民革命军南军失败。孙德祥,自幼胸怀大志,性情刚直,心地善良,读过8年私塾。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 出任益都税务局局长。他为官清廉,曾设法与地方政府磋商,减免地方需上缴的钱粮。因其为人志行高洁,不人时流,不久便借故弃政归里。从南京归来后,他与孙洪彬等成立了国民革命军南军,并赴泊里(属胶南)任南军三团团长。其部军纪严明,爱护百姓,深受百姓拥护。

《大刀会》

      1925年4月起,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给山东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地方官府横征暴敛,捐、役无数,土匪为患,民不聊生。1927年前后,村里的有识之士孙洪奎、刘享义、刘享顺、刘魏、管金存、刘元宝、邢连林、孙立有、管增林、管金志、孙立铎、孙立海、孙德茂等13人,在胶县南乡朱仲区大刀会组织的影响下,自愿组织起反军阀、反封建势力的农民武装组织“大刀会”, 公开提出“抗官府不扰黎民”的口号。会徒们三五成群,在集市上严厉惩治那些欺压百姓的盐警税丁,还袭击了港头陈、小石头盐务所,参加大刀会组织的攻打王台的战斗,使军阀政府亡魂丧胆,惶惶不安。

      后来,大刀会首领纪循善(字约堂)被官府收买。各地的大刀会会众,各自为战,后被官府镇压。轰动一时的农民抗暴斗争,转入低潮。

《“六间小学堂”的来历》

      “七·七”事变后,日本占领青岛。这时,任胶县第五区安林乡乡长的孙广汉(字云卿), 利用手中的职权,将公产北沙岭之黄沙大肆卖给驻青岛的日本“福昌公司”, 将31700多块大洋中饱私囊。村民们看在眼里,恨在心上,敢怒不敢言。村民孙洪顺、孙洪松、孙子江、王永顺、孙立法等七八人,义愤填膺,联合众村民,要求孙广汉用卖沙款支付捐税。孙广汉非但分文不掏,反而带人持枪闯入抗捐税人的家里,翻箱倒柜,揭锅拉驴,抢走值钱的东西。村民们联名写了状子,由孙洪顺、孙洪松、孙子江等人徒步到胶县,起诉孙广汉盗卖北沙岭之黄沙、侵吞公产、中饱私囊的行为。官府受理此案后,即开庭审理,原告方律师出具了“福昌公司”买沙的账单,据理力争。被告方律师吱吱唔唔,回答问讯时牛头不对马嘴,进行无理狡辩。最后,官府宣布听候判决。孙洪顺等人便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孙广汉自知理亏,便带上银两,私下活动,层层贿赂。果然,法院在宣判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不顾事实,颠倒黑白,把本应原告胜诉的案子硬判决为被告赢了。

      孙洪顺等人接到判决后,非常气愤,发誓宁可倾家荡产,也要告倒孙广汉这个恶霸。村民们为他们的行为所感动,纷纷自愿捐钱相助,有的还变卖了家产。在村民们的帮助下,他们进一步搜集了有关孙广汉盗卖黄沙的证据,摸清了他几年来卖沙的详情,又将案件上诉至青岛。

      青岛法院开庭时,孙洪顺等人列举了大量事实,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福昌公司”也派员出庭作证。但还是金钱万能,青岛法院受了贿赂,又来了一个维持原判的裁定。村民们空喜一场,官司又一次打输了。孙洪顺等人仍不服,不信世上没有穷人说理的地方。为打赢这场官司,他们又把家中仅有的一点土地、家产都变卖了,把案子上诉到济南。当时,审理案子实行三审终审制。济南方面便直接把案子转到了南京最高法院。南京最高法院不作任何调查取证,草草了事,又作了一个维持原判的裁决。真是“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孙洪顺见几经周折的官司一次又一次地输了、气得病倒在炕上,没多久便离开了人世。孙洪顺死后,孙广汉在村民们的一片慎怒声中,不得不于1935年在村东南部、菩萨庙西侧建立了“六间小学堂”, 即东校。

《邢妻冤案》

      1936年前后,安林乡乡长孙广汉以权欺人,要捐要税,横行乡里。人们看在眼里,恨在心上。

      村民邢双林早年去世,家中撤下一个跛腿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一女两子)。母子种着两亩沙岭薄地,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

      1941年夏季的一天,正当其长子染病生天花时,群乡兵持枪闯进她家要捐。邢妻愤而说道:“要钱没有,要命有四条。”乡兵们仍翻箱倒柜,寻找值钱的东西。邢妻上前阻拦,却被捆绑到乡公所,惨遭毒打。她又被迫在烈日之下,双膝跪在十字街口,头顶满满一铜盆水。只要铜盆里的水一溅出,便遭毒打。

      邢妻回家后不几日,生天花的儿子因惊吓过度而死。邢妻悲痛欲绝,发誓要与孙广汉斗争到底,讨回公道。于是,她跛着腿,沿路乞讨,到胶县官府告状。

      乡长孙广汉自知理亏,便用重金贿赂有关官员。官府受理官司后,派验尸官前来验尸,虚张声势,便说其子是因病致死。邢妻不服,二次告状,但仍未成功。当她第三次去告状时,官府不分青红皂白,将她直接打人大牢,导致她死在狱中。后官府为掩人耳目,将其体悬于梁上,说其是自缢而死。一家两口人,就这样冤死。旧社会贫苦百姓的苦难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喜欢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