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李沟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5公里,门楼山东北麓,河洛埠水库南侧,东与黄岛街道龙斗山前村相邻,西与山王东村接壤。地处丘陵,居住点分散,由高家沟、张家沟、十八盘、陡沟南崖、莺山子五个小自然村组成。全村占地150亩。2006年,全村有190户、507口人,居民有高、李、张、管等姓,皆为汉族。 1947年本地解放初,上级党组织派徐伯民来村指导工作,他建议五个小自然村统一村名。根据高家沟小村历史较长,而李姓户数较多的情况,统称高李沟村。 高家沟村,位于九曲河上游西岸、河洛埠水库南侧,是九条沟的汇集之处,九曲河的发源地。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末称高家沟村。 据传,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 高谓利祖父带着全家人由胶州城东逃荒要饭来到这里定居。现已繁衍至10代,但因外迁等原因,目前只有1户。 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 因家庭败落、兄弟不和,李才广带领家眷由辛安迁到这里定居,以看山为生。现已繁衍至9代。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 管云太带领全家由河洛埠村搬来定居。现已繁衍6代。同年,马锡臣带领全家由可乐石村(现属黄岛街道)迁来。现已繁衍6代。其他姓氏为以后陆续迁来。 张家沟村,位于高家沟村西南0. 3公里、门楼山东北侧,西与山王东村接壤,地处山沟。 据传,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 张臻的母亲带着3个儿子由逄家村要饭来到这里看山,住在山沟里,故名。现已繁衍8代。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 管孟礼兄弟二人从管家大村迁到这里看山。现已繁衍5代。后来,薛、殷等姓相继迁来。 十八盘村,位于高家沟村南0. 5公里,门楼山东侧。 很早以前,这里山脚下就有一条南北通道,从潍坊地区到积米崖都要由此路过,沿路有九条沟、十八个拐弯,故名“十八盘”、路下有一山泉,泉水清澈,冬暖夏凉、甘甜可口,虽山路盘旋,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风景优美,过路人常在此歇脚观景、饮泉解渴。“九条沟,十八盘,大路下,清凉泉”的说法,至今流传。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管思伦带着全家由河洛埠村迁到这里定居看山,现已繁衍7代。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因经商破产,殷瑞同祖父带着全家由大殷村迁到这更定居看山。现已繁衍7代。 陡沟南崖村,位于十八盘村沟南崖。因此处沟崖陡峭,故名。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管兆文全家由管家大村迁到这里定居看山,现已繁衍8代。莺山子村,位于高家沟村东南0, 5公里,东与龙斗山前村相邻,这里是一座平顶山丘,树木稠密,四季常青,莺歌燕舞,故称莺山子。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管秀度全家由管家大村迁到这里,住在山西坡上看山,该处又名“山西头”。现已繁衍6代。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管言忠因无产业,领着全家由河洛埠村迁到这里看山,住在山顶上, 该处又名“山顶”。现已繁衍6代。 据说,五个小自然村附近先前都是管家大村、大殷村、河洛埠村等大户人家的山林草场。来这里定居的都是看山、种地的贫苦人家。他们纯朴善良,吃苦耐劳,扶危济困,艰苦创业。先后盖起简易的茅草屋居住。垦荒造田,种植地瓜、花生、小麦、大豆、谷子等作物。生产全靠肩挑人抬,镢刨粑耧。收入低,苛捐杂税多。生活十分困苦,只能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1946年本地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摆脱了旧社会的统治和压迫,人人有地种,生活逐渐好转。解放战争时期,人们积极出夫支前。李明堂等带领全村50余人,先后四次运粮到沂水、蚌埠等地。管凤林等到前线抬担架抢救伤员,曾渡过长江到达南京。 1958年起,人们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地改土、兴修水利,实行科学种田,产量逐年提高,经济收人不断增加。1967年以来,共整治改良土地300余亩,建成大泊苓、李家西河、黄沟等几处丰产粮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逐步拆掉茅草屋,盖起了砖瓦房。1968年,村里用上了电,村民告别了点小油灯的历史。 为防止水土流失,便于浇灌田地,村里先后修建大小塘坝五座。其中,于1979年竣工的陡沟塘坝,高13 米,蓄水量6万立方米,能浇灌200余亩粮田。塘坝也便利了交通。原坡上沟下十几米深的小道变成了平坦的大路。1997年,在莺山子和十八盘修建了两座大口井,安装了自来水,改变了人们以前爬沟上崖担水吃的艰难处境。村里还先后修建桥梁五座。1989年建成的小泊沟桥,高4米。原来沟上坡下的羊肠小道,现已成为平整的大路,车辆可以通行。村里的道路也进行了拓宽,现已加宽到10米,长2公里。 人们一向重视文化教育。1930年,高家沟村几户人家合办了一处私塾,借用三间民房当教室,每年有学生十几人,由附近管家洼村(现属黄岛街道)人管子仪任教,达12年之久。学生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古文。从此,这里才陆续有一些识字的人。1958年,村里借用民房当教室,办起了村办小学。1973年,盖起了12间教室。先后有马金海、管德才、管慎才等十几人任教,学生达100余人,有5个班级,普及了小学教育。1996年,合并至管家大村小学。目前,全村有大学生6人,博士后1人(管德勇,在青岛海信电器有限公司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人们加大投人,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过了千斤;花生亩产达到700斤以上。村民们种蔬菜、建果园、辟苗圃,开展了多项经营。利用山地资源,发展采石、挖风化沙等副业。剩余劳动力到城里打工、经商,经济收入大大提高。现全村有汽车十多辆,大小拖拉机二十余台,摩托车多部。90%的户有彩电、冰箱,80%的户有电话。住房高大宽敞。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55万元,人均纯收入464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