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经初为镇后为县,青岛曾经是渔村,黄岛区前身开发区的核心地带是几个小村庄,张宝湾就是其中一个。 张宝湾村,原坐落于马濠西侧,现利群长江商厦、伟业花园和轻骑大厦处。1993年旧村改造时,整体搬迁至原村以南0.5公里处,北临伟业花园,南临官厅村,东临紫金山小区,西临新时代小区。1989年更名为北江路居民委员会。现称张宝湾社区居民委员会。2006年全村有310户、839ロ人,居民有戴、曹、薛、王等姓,均为汉族。 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80年前后),大批移民自云南外迁,张氏先祖到此地后,见南北环海,东临烟崮墩山,西靠小珠山,山明水秀,为“虎踞龙盘”之地,便留此居住,繁衍成村。因周围有八个水湾,故取村名张八湾。 后戴清河、戴清林、戴清树兄弟与曹景、曹襄兄弟相继迁入。薛姓从薛家岛迁入。因先来的张姓绝后,为求吉利,村民们便将村名改为张宝湾。 村里有八个湾。其中,灵芝湾位于村西,上游有一石盆,常年泉水溢流,夏天清凉透骨,冬天热气升腾,清澈甘甜。每当夏季酷暑难熬时,人们便饮此水来清热解暑。泉周围树木繁多,葱茏茂密。先民张氏曾在此采有灵芝,故名灵芝湾。解放后,将该湾建成水库,解决了全村的灌溉用水和饮用水问题。邻村官厅缺水时,曾引水救急。百花湾,位于村南,周围绿草覆地,繁花多姿,素有花园之称。“不鸣塘”湾,位于村正东。相传明阳武侯薛禄七八岁时来村串亲戚,塘中蛙鸣不止,碍其休息。薛禄即写几字,命“蛙入此塘不得鸣叫”。自此,塘内之蛙皆无声息,故名不鸣塘。村正东还有双鱼湾,因有两条红色巨鲤相互嬉戏而得名。村东北的柳絮湾和苇叶湾二湾相连,周围芦苇秸粗叶大。每当端午节包粽子时,村民多采粽叶于此。村东南的药河湾,即现花林大厦处。1985年开发区建立后,因建设需要各湾皆被填平。 本村三面环岭,有南岭、西岭和北岭。西面的长阡岭上,原有两座古墓,据说是张宝湾张氏先祖之墓。现为村西居民小区。北为丈山,林木繁茂,现为区消防大队驻地。村东0.5公里处为古运河马濠。 村里戴、曹两姓迁入时,平原地域多被开垦,尚有荒山无主。他们撒灰占山、开荒种田,用驴自珠山驮石盖房居住,故有“驮石为屋”之说。 清初,曹氏家族勘珠山有水晶,纠集数十人入山采矿,据说发现了水晶矿外缘。但州官以“珠山乃龙之脉,水晶乃龙之目,珠山采矿有伤龙目”为由,驱散众人,堵塞了矿口。自此,再无人提及采矿之事。 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种地只能自足,不能致富。清同治年间,村民自发地联合起来,凑集资金建立了“共合成毡帽厂”。所做毡帽为半球形,顶面两边有两个半圆形帽耳,天冷时可放下来盖住耳朵防寒,用纯羊毛制作。质优价廉,遍销山东半岛。年底分红,家家高高兴兴,春节也过得红红火火。当时有这样一首儿歌“过年了,人人笑,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吃大年糕,老头要戴新毡帽。”解放后,胶南县政府以共合成毡帽厂为前身,办起了胶南县毡厂,为县办企业,当时多数职工为本村村民。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本地区有大刀会、小刀会、红胡子等组织,土匪横行。受土匪影响,村民薛怀富好逸恶劳,常有抢夺偷盗行为。一次偷其堂叔谷草,被发现后丢绳而逃。堂叔拿绳对质,薛怀富即持扎枪追杀其叔,并在半夜将其三间草房烧为一空。由此人们之间流传说:“丢把谷草捡条绳,对质本来不聪明,弱肉原为强者食,三间新房一火空。”一时间,“胡子”绑票,土匪猖蹶,百姓惶惶不安。 1945年,薛家岛第一次解放,成立了区公所。1946年,村里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组织。青救会有枪十几支,村头筑有岗屋,设有围墙和栅栏,日夜放哨。解放战争时期,小股国民党军经常骚扰,青救会成立后,社会治安随之好转。 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1946-1948年,村里先后组织民夫三十多人,支授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和诸城战役。 1948年冬,驻青岛国民党军为撤退台湾,集中万余兵力沿胶州湾向南进攻。先头部队进占本村时,逼迫村民运草去村北丈山,燃起三把大火与后续部队联系。当时有一外地过路百姓带着一小孩,因听不懂国民党兵的话,被其用机枪打死在村西。攻占薛家岛之后,以马濠为分界线,沿东侧南海至北海一线,筑起一长排碉堡。附近各村树木被伐一空,老百姓的门板被掠去修碉堡。士兵横行乡里,百姓所有金银首饰、文物钱币等贵重物品都被抢劫,所养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被抢走,年轻女子频遭奸淫。张宝湾地处前沿,国民党军士兵白天来村横行,晚上退回濠北头,群众恨之人骨。 1949年5月,在我军的努力下,驻薛家岛国民党军蔡晋康部投降。另一部逃走时,抓走薛家岛青壮年近600人,张宝湾村被抓走2人。6月2日,经过激烈战斗,薛家岛彻底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粮食产量逐步提高,生活也不断改善。村民除进行农业生产之外,也组织了一些小型企业。1963年成立了条编竹编厂,1964年成立了纺绳厂,1975年建起了养貂厂。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也为村民增加了部分收入。 1982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83年后,村民生活皆以细粮为主,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1985年,村里的土地被开发区建设征用,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村里相继兴办了珠宝木器厂、华林纸箱厂、北江汽车配件厂,成立了青岛西海岸北江实业公司,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张宝湾村先后获得了青岛市百强村、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1993年旧村改造后,村民全部搬进了楼房,家用电器俱全,家庭电话普及,不少家庭有了自己的汽车。居民的物业管理费、取暖费、液化气费及老年人生活费,皆由村集体给予一定补助,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亿元,人均纯收入10024元。 《康王坟》 烟崮墩山,位于原张宝湾村东南一公里处,山顶上有康王坟。 据传说,先民张氏迁来之时,邻近地域有一户人家,父子二人。老者称“康王”(名字不详),乃逃难至此的元朝贵族后人。因这里荒无人烟,少吃无穿,其又过惯了富贵日子,无自食其力之能力,故穷苦不堪。其子智力低下,由于小时受宠,放任惯了,从不听老人话。命其向西偏向东,命其向南偏向北,故俗称康王之子为“么佣种”(即叛逆、倔强,不听话之意),年过四十也未娶亲。 康王病危时对其子曰,“吾百年之后,葬于山顶之上”。康王的本意是将其葬于洼地,因深知其子不听话,任何事都反其道而行之,便说了反话。康与“糠”谐音,糠在山顶会被风刮走。古人迷信风水,认为先人葬不好位置,会对后人不利。结果,其子一生只听了老人这一句话,将康王葬于烟崮墩山顶。因康王坟风水不利,其子随之更加没落,以致绝后。 1948年国民党军进攻薛家岛时,曾听信传说,借在烟墩山建碉堡之机,逼百姓盗挖康王坟。虽有人挖出了铜钱,但皆烂如泥,当时也无人考证是否为康王之随葬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