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西海岸百科 青岛市志 查看内容

青岛市黄岛区红石崖办事处——河洛埠村

2022-4-1 09:37| 发布者:admin| 查看:873| 评论:0|原作者: 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来自: 黄岛村落

摘要:河洛埠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4. 1公里处。东隔龙斗山北麓支岭(1974年“农业学大寨”时称“红旗岭”) 与黄岛街道管家洼村相邻,西隔勋石埠岭(岭上自古有一高、粗都不过1米的圆柱形石头,称“勋石”) ...
       河洛埠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4. 1公里处。东隔龙斗山北麓支岭(1974年“农业学大寨”时称“红旗岭”) 与黄岛街道管家洼村相邻,西隔勋石埠岭(岭上自古有一高、粗都不过1米的圆柱形石头,称“勋石”) 与山王东村接壤。村前为河洛埠水库。与水库东南岸的高李沟村一沟之隔。村庄地处丘陵洼根,占地面积192亩。下辖龙斗山后自然村。2006年,全村有320户、1006口人,居民有管、纪、薛、王、隋等姓氏,多为管姓,多为汉族。

村(社区)办公室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管福礼一家随移民大潮由山西洪洞县“小云南”来到胶州湾西岸的小石头村(现属黄岛街道)居住。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其第八代孙管洪带两个儿子迁来这里立村。今已繁衍22 代。

       因坐落在岭埠处,多松散不整的石块,故定村名为“廓洛埠村”。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 因村前有九曲河,改称“河洛埠村”。

       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 纪方明一家由高密逃荒要饭而来。现已繁衍7代。民国二年(1913年), 由附近法家园村(现属黄岛街道)迁来隋姓一人。现已繁衍4代。1948年,由薛家岛迁来薛姓一人。现已繁衍4 代。其他诸姓,多于1985年后陆续由外地迁来。

       龙斗山后自然村,地处龙斗山北坡、河洛埠水库东南岸,东隔三道沟与管家洼村相邻,西隔黄沟岭与高李沟村相接,村庄占地35亩。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 管家大村人管克亮迁到这里,盖起两间简易草披屋居住,给大殷村人看山。现已繁衍10代。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 管振学由城子埠村迁来。今已繁衍6代。

       龙斗山后自然村人口少,多依靠河洛埠村。1958年,成立红石崖人民公社时,正式划归本村。

       早年,先人们在打短工、租种附近城子埠村或管家大村人的土地的同时,起早贪黑,开荒造田,整地保墒。男人除耕种土地外,还上山砍柴、割草;女人们“下小海”, 铲海蛎子、扒蛤蜊,还纺线织布。人们省吃俭用、有点积蓄就买点土地,逐步由佃户成为拥有土地的主人。

       1921年,村里引进了棉花、红麻、黄烟等经济作物。1926年,村民管奎凤、管奎果、管奎聚等,到辛安德利沟村学织土布。后购买了简易木制织布机,用自产的棉花纺线织布,再拿到市场上销售,增加经济收入。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合作社兴起,本地不再种植棉花,村里的土织布机才被淘汰。1926年,以管奎忠为主的6户村民建起油坊一处,用石碾、油榨子等简单工具加工大豆、花生等食用油。由于社会动荡不安,1931年停办。1927年,村民们又开始发展畜牧业,养殖牛、驴、骡、鸡等家畜家禽。

       1946年本地解放后,村里先后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村民斗地主、分田地、站岗放哨,保卫胜利果实。组织妇女做军鞋、碾军粮,支援解放战争。

       村民们还积极参军参战,出夫支前。1947年10月,武工队员管效武参加了解放军,1948年在兖州战役中光荣牺牲。同时,武工队员管慎清也参加了解放军,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他用碉堡中的重机枪消灭了国民党军一个排,荣立三等功,1955年转业回村,1988年病故。

       村里共出动三批、100多人次出夫支前。第一批由村民管慎清带队,56人、13辆小车组成运粮队,于1947年2月出发,经辛安、王台,将军粮送到日照。第二批共26人、10辆小车,于1947年4月出发,将军粮送到王台。第三批为管增礼带领的14人担架队,于1949年5月支援解放青岛战役,将伤员安全送到后方医院。

       人们一向重视文化教育。村里办不起学堂时,有条件的孩子便去城子埠村上私塾。1946年,村民们自发捐款,借用民房三间,聘请本村私塾先生管奎友创办了私塾,有学生20多人。1948年,又自发成立了业余民校,由私塾先生义务任教,有40多名村民每天晚上学习两个小时。民校连续办了九年,至1957年,全村基本扫除了文盲。村民校曾受到了胶南县政府的表彰。

       1950年,村里成立了公办小学,政府派来王珍等教师任教,教室设在原地主的四间瓦房里。1958年,扩收了一个民办班,在校学生达50多人,有教师3人。1964年,学校又扩招了一个班,学生达80多人,教室增加到11间。1970年,学校教师增加到5人,有学生120多人。1978年,又办起了初中班,在校学生230多人,教师增加到8人。1979年,初中班撤销,村小学成为完全小学,有6个班,学生180多人。1994年,村小学合并至管家大村小学。

       到2003年,全村共有博士生1名,研究生8名,留学生1名,大学本科生20名,高中、中专生28名,全村普及了初中教育。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村里的文化生活较活跃。1946-1950年,村民管增礼、管德臣等组织20多人,成立高跷秧歌队。1951年,村民管效民等组织了茂腔小剧团,有30多人,1967年停办。他们排演了《小姑贤》、《白蛇传》、《王小赶脚》、《王定保借当》、《血海深仇》、《槐树庄》、《井台会》等三十多部剧目,每年正月在村里或到黄岛、辛安、王台等外村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2 年起,村民们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63年,村集体购买了长一丈八尺的大木帆船三艘,往返青岛运送沙石等物资。1968年,村里将木帆船变卖,换回12马力拖拉机3台、24马力拖拉机2台,农忙时耕田,农闲时搞运输。村里还建起了磨坊,安装了粉碎机、磨面机等机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村前的九曲河,河床宽50多米,两岸林木茂密,附近有大片平坦、肥沃的粮田。水源丰富,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便利。但每年汛期一到,山洪爆发,河水夹带着沙石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大片田园被冲毁,草垛被冲走,树木被连根拔起,河道一年一变样。

       1969年,红石崖人民公社在河上游建起了水库,·也称东风水库。坝长520米,高12米,底宽66米、顶宽6米。泄洪闸、溢洪道建在主坝东头。占地248亩,总容水量165万立方米,专供农业用水,可灌溉土地千余亩。1987年,又兼供工业用水。1999年,原红石崖镇在泄洪闸北面建起四间机房,安装电机、水泵各一台,供台资企业浮法玻璃厂用水。同时,将河道截弯取直,沿泄洪闸整修为一条宽4米、深2米的河道,彻底改变了以前大雨成灾的状况。坝东岸有一条通往高李沟村的大路,坝西经小柳沟桥为一条通往山王东村的生产路。

       昔日,村民们住的是土坯墙、棂子窗、矮小的“草披屋”。20世纪70年代,人们逐渐拆掉旧屋,建起了玻璃门窗的砖瓦房。1978年,全村用上了电。1992年,在村中心修建了一条东西长620米、宽8米的大街,向西经山王东村、环镇路直通王台。2000年,村里的四条大街砌建了排水沟。九曲河以南、以北、以西三个自然居住点的居民,现全部在村内集中居住。村里街道纵横,房屋成排成行。

       1991年,“青-黄”高速公路从村边经过,并建有一座大桥,长130米、宽26米、高6米。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农、林、牧、副业并举,还从事个体工商、饮食服务等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经济。村里有12马力拖拉机22台、6-8马力手扶拖拉机80多台、大中小型汽车24辆。有各种车辆维修部、饮食服务点多处。有采石场一处。经营林果的村民有60多户,总面积130亩。经营苗圃的有20多户,总面积60多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43万元,人均纯收人5465元。

12下一页

喜欢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