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所镇的渔家文化极其丰富多彩,因沿海渔村太多,择村名带岛字的说起吧。简述一下南黄岛、小青岛、杜家岛、西黄岛的特点。其中南黄岛、小青岛是四面环水的海中岛屿;西黄岛是三面环水的连陆半岛;杜家岛原为海岛,1977年1月建成长500米、宽7米的拦海大坝,使之与大陆相连。俩黄岛的物产和兵防、棉花岛(杜家岛棉花山)等情况,《宁海州志》、《登州府志》、《山东通志》、《清史稿》等方志国史里有记载。
●北方钓场南黄岛
南黄岛又是中国北方最有名钓鱼场,有很多关于钓鱼的趣闻逸事。老年人讲南黄岛是鱼儿到东海龙宫参朝的必经之路,鱼的数量多、品种也多。渔民叫钓鱼场中的最佳位置为钓窝子,说南黄岛的钓窝子,争食的鱼儿会自己顺着鱼线跳上船。有一年春天乌鱼求偶季节,一位老汉用线绳缚着一只活乌鱼扔到水中,它的同类立时聚集,把岸边海水映染成了一片深紫色。钓窝子是些坡度相对平缓的礁石群,适合用渔杆或直接手扯线钓,叫矶钓。南黄岛的钓窝子多,择其名字有特点的,顾名思义就能品味到其中的情趣。
支锅等——在这里钓鱼,像到自家的菜园子薅菜一样,绝对有把握。旧社会,海岛居民往往靠鱼代粮。为了鱼的鲜度好,现吃现钓,从来不会耽误事。到做饭的时候,女人把灶火点燃,男人即到海边钓鱼,锅烧热了,鱼也钓回来了。
一驴鱼——到这儿钓鱼,其收获量仅凭人力是搬不动的,人们要赶着驴车来。在海洋资源好的年代里,不多一会儿,就会钓满一驴车。
老头石——老年人不能出远海了,就在村前疃后坐礁钓鱼。来这里钓鱼的老头较多,习以为常、约定俗成,这儿就成了老钓友相聚的地方。
老婆石——境内风俗,自家有什么就该别人什么。南黄岛有鱼,就欠亲朋好友的鱼。亲朋往来急需鱼,出海的船没有回来怎么办?女人就学着男人的样子,到海边钓鱼去。钓鱼的女人,常会聚到这儿,一边钓鱼,一边张家长、李家短地拉家常,欢声笑语,别有风情。
南黄岛还有行鱼石、黄崮子、打铁石、斧刃、擎天柱、拴牛沟、蚊子洞、雕窝、大炕前等钓窝子。钓窝子多是有成因的,是因岛周围的水下的地势特别。岛南边岸下的水深达16米多,而西南、正北、东北的海水却浅至3米左右,各水层的鱼,洄游到这里都被挤到同一层面上了。
南黄岛鹿角菜为旧时乳山“四大贡品”之一。鹿角菜生长在中潮带的岩石上,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年复一年只生长在有限的几块礁石上,几乎不向外扩散。在风浪较小的隐蔽处,藻体大而多分枝;风浪较大的显露处,藻体小而分枝简单。鹿角菜,褐藻门墨角藻科的一属。藻体黄褐色,叉状分枝,扁平,无中肋,株高5~8厘米,柄短,亚圆柱形。因酷似鹿茸的形状,因而得名鹿角菜。乳山沿海仅有南黄岛一带出产,但产品很低,因此被称为海珍品中的极品。鹿角菜对防治肠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贫血有显著效果;也是刺激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提供膳食纤维的上好食品。从前,猪头肉炖鹿角菜,是渔家名吃。
●奇石名品西黄岛
西黄岛奇石在古代闻名遐迩。乾隆《海阳县志》卷5第73页载:“岳姑西为海阳所,与大山所皆大嵩卫,旧时护城屯田之区。海阳所西有黄岛,在海中试金汪,石质黝而润,可作砚。围屏石平列如屏,边栏图画宛在,亦奇观也。黄岛西有乳山,孤峙海岸,以形名。”试金汪,现名珠砬汪,在西黄岛山下的潮间带上。黄岛山沿海为沉积岩,沉积岩形成的页岩,才会有一层一层的纹理如画的屏风石出现。
黄岛山原名皇带山,皇带山源于皇带砚,皇带砚的特点:一是砚石的颜色,与墨的颜色一样深黑;二是手把砚台感觉奇凉,夏天口吹之也能有水珠,可直接用水珠研墨;三是硬度如钻,砚台落地摔不掉角。皇带山之下的潮间带是页岩地质结构,只有薄薄的一层矿石能做出上乘的皇带砚,资源有限,产量极低。自发现之后,这种砚台就是皇家御用品,不准宫外使用。传说明朝的时候还在开采,朱元璋派重兵把矿区包围起来,采矿工出入要经过严格检查,以防砚台料流入民间。因为这种砚台出门不用带水研墨,成为皇帝外巡的必带之砚。皇帝所带之砚,故人称皇带砚。皇带山三面是海,呈半岛状,所以又叫皇岛山。皇岛山后来演变成西黄岛的村名。
西黄岛素有“三旺椅子圈、三宝黄岛山”之说,是难得的风水宝地。黄岛山东部的山岭,形似一把太师椅,椅子圈下方的潮间带上,有三个水汪:一曰大汪,汪内是泥滩,四周是碎石;一曰小汪,在大汪的东南面,中心及四周全是沙;一曰珠砬汪,在大汪的西南面,汪底是石质的,四周全是大礁石。三宝:一是宝砚,即皇带砚;二是宝洞,黄岛山西南山脚下有一山洞,传说当初为防倭寇,藏了很多金银财宝在洞里,此洞很深,据说在洞内生火,10千米外的帽山上冒烟;三是宝树,传说菩萨娘娘宝瓶中的青枝掉下一节,落到宝洞东面的悬崖上,立时化作了一棵很大的耐冬树。可惜的是,旧时文人墨客不敢轻意地录述街谈巷议,皇带砚等美丽的传说,没有进入李杜的笔下。黄岛山出磨刀石,粗砂细砂都有,质量上乘,远近闻名,也被李杜漏记。
海阳所是北方牡蛎第一大镇,其中西黄岛牡蛎质量之优,名闻古今。关于牡蛎,有一段美丽传说。当年三圣母化作大乳山时,为了此后孩子的生计,把部分乳汁滴沥到海岸边,变成了附着在礁石上的贝类。其肉色白如乳汁,生熟皆可食,且营养丰富,鲜美异常。故人称母沥,后写作牡蛎。圣母滴沥的乳汁,使乳山成为著名的牡蛎之乡。西黄岛沿海的礁石上,野生牡蛎比比皆是,其鲜美程度,无与伦比。牡蛎养殖的兴起,使之成为乳山市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沿海居民经常在礁石上撬开牡蛎上壳,生食其肉,滑而不腻、鲜中含香,别有一番风味。牡蛎还可以制成蚝油、罐头等产品。其肉含锌量极高,对孩子健康非常有利。乳山牡蛎,早就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城市市场,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经时任乳山市工商局局长的陈汝忠等人的努力呈报,2008年11月13日,国家工商局批准并公布“乳山牡蛎”为地理标志商标,这是全国第一枚贝类“地标”。当时参加展示评比的牡蛎标本,全部出自西黄岛海区,西黄岛牡蛎,带着三圣母的恩情,惠泽到了更多的人。
●金龟把口小青岛
乳山口素有金龟把口、虾精把守的传说。话说三圣母和她义妹灵芝化作大乳山、睡美人之后,这里就成为了神奇的风水宝地。别说是人,即使其他生物经过此地,也会福寿加身的。从大乳山前到达乳山口湾,过内海、登北岸,是鱼成精、是蛇成龙。然而,得道要靠修炼,不能走捷径。东海龙王派两只神龟在乳山口外站岗,派一只虾精在乳山口湾内巡逻。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渡过乳山口。从地理因素看,海岸景致,是岸基地质与海流作用形成的,小青岛缓冲了进入乳山口湾的湍急海流,对乳山口一带海岸地貌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乳山及其周围是块山绕水环、物华天宝的福地,成就这方福地的,小青岛“金龟把口”功不可没。
小青岛是两个小岛的统称,岛上居民称东北那个为北岛,海拔36.4米,面积0.16平方公里;西南那个叫南岛,海拔18米,面积0.24平方公里。两个小岛,都是林木幽邃,花草丰茂,空气清新,四季常青,故统一得名小青岛。海岛周围,浪花簇拥,船儿来往。往北、往东看,大乳山、小乳山、睡美人、黄岛山、浦岛等风光尽收眼底;向南望,汪洋大海,浩瀚无垠,思绪可无限伸展。真是山、海、岛、湾、滩、礁同入目,蓝天、白天、幽林、碧水一眼收,美得令人有种摄魂动魄的感觉。
两岛中间是潮间带,满潮时隔水相望,退枯潮后可以步行来往。20世纪70年代初,岛上妇女们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修筑了一条长约200米、宽约4米、高约5米的石堤,从此,两岛变通途。男人都出海打鱼,女人肩负起了繁重体力的劳动。为了纪念这些渔家女的功绩,石堤被命名为三八桥。1986年,为了区别青岛市那个小青岛,乳山的小青岛前面加了个东字,行政村名为东小青岛。岛上,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海上仙境,水上乐园。
●渔俗浓郁杜家岛
杜家岛居民世代多为渔民,渔家文化崇尚力量、崇尚开创、崇尚自由的理念,海洋文化富有开放、兼容、冒险等进取精神,在杜家岛人身上都能找到印证,他们追求公平正义,敢于担当,勇于探索,勤奋开拓。杜家岛的人文故事颇多,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棉花山宋埙吉集资白银500两,在乳山口创办乳左公司,开展毛巾、袜子、布匹批发等业务,为乳山境内的第一家规模经营股份制流通企业。其父宋煊文为要求革除多征的苛捐杂税,三进县衙为民请命,方志中有详述。杜家岛是塔岛湾的外围屏障,是诸多优质海鲜的出产地,出产海参、贝类、各种鱼虾蟹。本文要介绍的是杜家岛村旧时的渔家风俗,从年除夕、正月十三、谷雨节三个时间节点上,就可感知乳山渔俗的魅力。
大年除夕的早上,渔村家家户户除了做隔年饭,馇隔年菜以外,还要煮面条,长长的面条像带鱼。以前,乳山渔场多带鱼,希望带鱼出得多,盼望海上能有好收成。吃完早饭后,男孩子要去给船贴福字,有的人家是贴5张,4个船柱子各一张,船头1张;有的是贴3张,贴在船两帮和船前头。除夕夜间12点,男孩子要随父亲到海边祭祀海龙王、海神娘娘。旧时海边村村都有龙王庙和娘娘庙,到两庙去祭祀。两庙有的虽然很小很简陋,但在渔民心中的地位却是崇高的。祭祀的方法,是摆面食、水果等,叫设供盘,再依次是上香、磕头、烧纸。没有龙王庙、娘娘庙的自然村,庙在人们心中,到找个地方朝着海的方向祭祀即可。乳山渔民是广神论群体,他们又信龙王、又信海神娘娘,两神都虔诚敬拜。20世纪60年代以后,除夕夜到海边祭祀的风俗消失了,给船贴福字的传统仍然在。
正月十三是管海日,俗称管海计,渔民们要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与除夕夜各家分散祭祀不同,此日是合村、合乡的群众聚集而祭。渔民搞活动,突出的是一个闹字。管海那天,如果能请来剧团、秧歌为最热闹。管海日的上午七八点钟,在海边摆放桌子,桌子放三牲(乳山三牲多是全猪、全羊和全鸡,为古代大三牲、小三牲的重新组合)、大饽饽等祭品。由族长或德高望重者,代表全村渔民给龙王敬香;再由他领着磕头,渔民们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依次跪下,虔诚叩首。海阳所以西的渔村,把大海当作吉神(因意念中是在祭祀东海龙王和海神娘娘),供吉神的供品要分给参祭人,分而食之,能获得保佑,天佑海赐,丰衣足食。
谷雨这天是祭船出海的日子。俗语骑着谷雨打杂鱼,谷雨前后,洄游到乳山渔场的鱼虾基本到齐了。在非机械化捕捞的时代,谷雨前后,猫冬结束,开始出海。谷雨约定俗成被定为祭船的吉日。祭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船下坞要祭;一种是不论新船旧船,年内头一次出海都要祭。祭船时,船主供全猪或大猪头、蒸大供(饽饽),摆在船头上,烧香纸、放鞭炮,船长带领船员面向供案磕头,求平安、求丰收。祭祀之后,把猪切成大块肉,架锅煮熟,渔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预示丰衣足食,能发大财。这时外人(指陌生人)赶上了,如果客客气气的,不立即参加狂吃豪饮,这对渔民是很不礼貌的。
渔俗中的这三次祭祀活动,看似重复,但各有侧重。除夕是普祭,祖宗、天地神、财神、龙王、海神娘娘等都要祭祀;正月十三是专门祭海,由最初的抽象地祭祀自然界的大海,发展为祭祀海龙王和海神娘娘;谷雨的重点是祭船祈丰,万物均有神明,求船神给力,保佑出海平安、鱼虾满仓。渔民的这三次大的祭祀活动,现在被许多人混为一谈,比如谷雨的祭船祈丰,也被说成是在祭大海。虽然都与大海有关,说祭海也无大错,但民俗中蕴含学问,还是弄明白寓意为好。
地域文化的特色才是旅游业的长青树,杜家岛等海岛最适合开展渔家风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