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午后,热浪弥漫,空气潮湿,在某个报名现场排队的队伍中,一位小伙子突然倒地,四肢抽动,人群中有人快速拨打了“120”。 很快,救护车到达现场,医务人员现场评估后确定患者为“心跳呼吸骤停”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同时紧急将患者转运到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急诊抢救间。 然而,到达医院后,患者仍无心跳,进行心电监护后医务人员立即开始院内心肺复苏,随后监护仪提示患者出现“室颤”,经过电除颤后,患者又反复出现“室速”,心电活动及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命悬一线。这时,重症医学科ECMO小组到达急诊查看患者,结合病史及床旁彩超情况快速评估后,考虑患者为暴发性心肌炎导致心跳骤停,符合ECMO上机的适应症。与家属沟通后,患者被转运到重症医学科病房。当重症医学科主任邹晓光作出ECMO上机决定后,大家闻令而动,当班人员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听班及休班人员接到通知后全部快速到岗。 救治中,科主任负责指挥调度,护士长负责协调监督,值班的医生护士负责接收病人,仪器设备组负责把用到的仪器、设备及耗材准备就绪,ECMO医师小组快速就位做好穿刺置管上机准备,ECMO护理小组负责快速预冲管路等待上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忙而不乱。同时,大家也在口头交流着患者的病情,能看得出来,科室开展这样一项高端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当了解到这是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小伙子时,大家感到一阵惋惜与心疼,手头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 和预想的一样,ECMO穿刺置管上机的过程很顺利,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但是接下来的患者管理工作却任重道远。“原发病的治疗、ECMO参数的设置及动态调整、床旁超声对心功能及瓣膜情况的动态评估、抗凝剂的目标滴定等等,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做到极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邹晓光告诉记者。 重症医学科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会有多个兄弟科室的支持与协作,这次也不例外。 经过前期各科室的积极抢救治疗,6月29日,经评估后医务人员们一致认为患者的心肺功能明显改善,已达到撤机标准。经介入血管外科、麻醉科、输血科等几位专家的讨论,当天下午,介入血管外科实施了股动静脉拔管术及血管修补术,患者按计划顺利撤机。 据介绍,ECMO是一项“高标准、高起点、高难度”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而邹晓光前期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两年前就安排我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省体外生命支持培训中心)进修学习该项技术,之后又多次参加ECMO培训班或会议学习。”邹晓光告诉记者。 据悉,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重要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脏功能不全和(或)呼吸功能不全的支持,目前已经成为治疗难以控制的严重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关键技术。“然而,再高端的技术也有其力所不及之处,最终还得看医者是否合理地驾驭,我不认同有人将其奉为‘救命神器’,我更愿意称他为‘救命利器’。”邹晓光这样说道。 “这次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ECMO技术的成功运用,是一座科室乃至医院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新的起点,新的责任,新的担当。”邹晓光说,区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会继续努力,不负众望,为全区人民的健康把好最后一道关。 (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