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山东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工作要求,深化共青团为党育人的政治功能,青岛西海岸新区团委实施深化驻区高校大学生社区实践“百千万”工程,助力高校社区实现双向奔赴。 ▲百千万工程启动仪式
明确三大工作目标。在全区组织百家学院和驻地所在镇街建立稳定长效的结对关系,千个高校团支部和社区团支部签约联建共建,以团支部为单位定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实现每年不少于一万名驻区高校大学生参与城乡社区实践,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新时代大学生社区实践“百千万”工程品牌。 ▲社区调研 ▲社区调研 理清四个思路步骤。明确“把对子结起来,把活动创起来,把品牌树起来,把服务联起来”的思路步骤,组织高校团组织与镇街、社区(村)团组织建立常态化结对联建共建工作机制,合理开展社区实践项目,打造特色工作品牌,稳中求进推进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志愿服务 坚持五大工作原则。坚持党建引领、团建赋能、校地共建、社会协同、常态长效五大工作原则,把党的领导贯穿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团的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优势,校地双方共同探索社会化资源配置方式,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实践服务团队和工作项目。
深入开展调研。深入201个社区开展调研,摸清社区基本情况,校地双方共同研究制定1962项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内容,作为大学生社区实践开展活动的工作脚本。 ▲青岛黄海学院志愿服务 畅通对接渠道。团区委与高校团委统筹协调,推动13所驻区高校团组织与社区团组织双向对接,聘任17名优秀大学生为镇街、社区兼职团干部,搭建高校与社区实践双向交流平台。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进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峨眉山路社区开展小强家电维修项目 高效精准结对。高校结合社区基本情况和资源需求,委派一批专业指导老师,筛选组建一批实践团队,深化实施一批服务项目,结对突出就近就便,灵活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形式结对,不搞“摊派”,不搞“拉郎配”。目前,13所驻区高校共组织1029个团支部与201个社区结对签约共建。 ▲中国石油大学学生志愿服务
搭建实践平台。统筹用好教学实践基地、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社区青春行动、“三下乡”“返家乡”等实践载体,搭建校地共建志愿服务平台,推动大学生社区实践精准化、常态化、长效化。 创新“1+7+N”实践项目设计模式。打造以大学生社区实践为工作平台,以志愿服务、产学融合、研学实训、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基层治理、党务团务七个方面为实践项目设计方向,以个性化开展N项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1+7+N”大学生社区实践项目设计模式和孵化载体,鼓励引导大学生在融入社区、服务社区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 ▲山东科技大学带领小朋友们进行科学小实验 广泛组织动员参与。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团员有组织、大批量、小规模、常态化、项目化参与社区实践,常态化开展工作。目前,13所驻区高校已和社区签署201份实践结对协议,开展513项志愿服务活动,19659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在社区(村)实践服务居民,社区发展反哺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良性循环。 ▲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社区关爱老人活动
积极选树典型。评选一批社区实践优秀大学生个人、优秀大学生实践项目、大学生进社区实践先进典范社区,争取每对结对团支部打造出一个具有支部特色的新时代大学生社区实践品牌。 加强激励奖惩。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纳入镇街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指标内容,对于实践效果显著的社区对所在镇街青工委给予评议加分,对于特别优秀的实践项目,可另行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严守安全底线。鼓励高校在山东青年志愿者官网及志愿汇APP为报到学生注册领取保险,要求社区团组织要充分尊重、爱护、支持进社区(村)大学生开展社区实践,加大政策、资金、场地和工作力量等要素投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保障。 (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