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聚焦 聚焦新鲜事 查看内容

泰坦号、核废水与“海洋十年”

2023-7-2 04:18| 发布者:编辑-小静| 查看:1592| 评论:0|来自: 青岛宣传

摘要:最近,关于海洋的两件事情引发公众关注: ...

最近,关于海洋的两件事情引发公众关注:

一是,6月22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宣布泰坦尼克号沉船附近约500米外海底处发现“泰坦号”深潜器的残骸碎片,5名成员全部罹难;

二是,东京电力控股公司表示,失事的日本福岛核电站,将核废水排入海洋所需要的所有设备已经完工,处理后的核废水将在今年夏天开始排放。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两块“石头”砸下去,激起的无异于一场“海啸”。而这场“海啸”背后则是海洋领域的两条线,一条是科技线,一条是治理线。

6月27日至29日,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以下简称“青岛论坛”)举行,发出“海洋十年”青岛倡议。

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

啥是“海洋十年”?简单来说,就是联合国2021年发起的一场海洋治理行动,时间跨度为2021年至2030年。其意义在于,将关注的焦点从单纯追求海洋科技的发展,变革为基于海洋科技的全球海洋深度治理,是以上两条线的交叉融合。




海洋的富饶,自古以来就让人类心向往之。

2700多年前,齐桓公因“渔盐之利”富甲天下,进而称雄春秋,成五霸之首。而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永久落户地——青岛西海岸新区,正位于故齐之地,当地有一处古迹名为“琅琊台”。传说,秦始皇五次东巡、三登此台,进而引出了徐福东渡的故事,开启了中国对海洋的最先叩问。

琅琊台风景区

仙山神药虚无缥缈,但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海洋的资源价值逐渐被世人挖掘出来。青岛论坛上,77国集团轮值主席全权代表理查德·图尔·德拉康塞普西翁表示,海洋已成为全球80%生命体的家园,承担了80%的世界贸易,为接近30亿的人口提供了食物、就业机会和收入。

如果说,徐福东渡只是航海史上的一个奇点,那么,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则是人类追求海洋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必然。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这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一书中的一句话,也成为欧洲列强15世纪末以远洋探险为标志,通过炮舰政策、奴隶贸易进行殖民扩张的生动注释。

以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欧洲航海家为代表的大航海时代,充斥着刺激、血腥、财富,也造就了长达数百年的“圈海”运动。在一次次坚船利炮的对决中,一个个新的帝国取代旧的帝国,彼时的海洋话事权,比的就是谁的船与炮更加先进。

当然,大航海时代在造就纷争的同时,也客观推动着人类的航海技术更上层楼,进而推动着海洋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然而,正如哲学家芝诺所言:“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有一个说法,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但人类只探索了海洋的5%。

正如青岛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所说,“我们对于海洋知识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人类对海洋的了解一直集中在最上层的水域——从海洋表面到200米深处的光合作用带,也就是那个5%;再往下走,200米至1000米的中层带,是人类制造的大部分潜艇的常规作业深度;1000米以下的深海地带,则只迎来过部分科研人员和冒险家的身影。

“泰坦号”潜水器残骸部分碎片打捞上岸 图源:美联社

此次失事的“泰坦号”,其内爆的深度,预计也在这个几乎无人踏足的区间,而潜水器内的5位成员有两种身份,富翁与探险家。巧合的是,“泰坦号”以追寻“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而闻名于世,两者名字当中的“Titan”一词,指的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可以统治整个世界的巨人。然而,即使是“统治世界的巨人”,却也在这片海洋中折戟。

不过,对于海洋科技线来说,“泰坦号”的失事,毕竟是个小概率事件,海洋科技步伐显然并不会因此停滞。

我国对海洋科技的投入逐步加大,硬件建设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这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海岸新区城市风貌

作为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的重要板块,2023东亚海洋博览会上,就迎来了一家天津的水下机器人生产企业。他们带来的缆控水下机器人可以通过视觉和声呐形成的图像,实时反馈面对的景观。类似于“泰坦号”深潜器内爆的事件发生后,水下机器人可进行目标搜索和救援,也可以进行核心物证的采集。




与“泰坦号”事件对海洋科技线的冲击相比,日本核废水排入太平洋,对于海洋治理线的挑战,无疑更为巨大,其对海洋生态的未来影响,难以估量。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对核污水扩散速度和影响的模拟效果图。从图中可见,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时间持续扩散,进而蔓延至全球海域。来源:GEOMAR

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旨在构建清洁的、健康且有复原力的、物产丰盈的、可预测的、安全的、可获取的和富于启迪并具有吸引力的海洋。这是对全球海洋治理格局的新要求,如何杜绝类似“核废水排入太平洋”的发生,考验着全球各国的决心和智慧。

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截至目前,中国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陆岸线均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以实施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为契机,实施大科学计划,成立区域协作中心,建立“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为达成全球海洋善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23年,是青岛论坛携手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的第二个年头。“海洋十年”青岛倡议提出“打造海洋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蓝色伙伴关系网络。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推出海洋治理新方案。发展蓝色经济,为提振经济注入新动能。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推动人海和谐共生。”又一次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声音向全球发出。

全国首个负碳海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岛

从陆地走向海洋,人类历经了几千年;然而,真正认识海洋,人类才刚刚起步。正如青岛论坛上众多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商界精英们所言,人类需要完成从“我们所拥有的海洋”到“我们所希望的海洋”的转变。利用世界前沿海洋“黑科技”,多方协同实现海洋高效治理,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必将成为我们希望的模样。


喜欢

不喜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