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聚焦 聚焦新鲜事 查看内容

退伍老兵争当新时代造林“愚公”

2022-10-1 04:16| 发布者:编辑-洋洋| 查看:2008| 评论:0

摘要:他,是一名退伍老兵,有着二十七年的通讯经验;他,还是一名大山深处的护山人,十五年如一日,持之以恒追逐心中的绿色之梦,使上千亩的荒山披上了绿装,造就了一片苍翠的林海——他,就是铁山街道办事处杨家山里墩上 ...

他,是一名退伍老兵,有着二十七年的通讯经验;他,还是一名大山深处的护山人,十五年如一日,持之以恒追逐心中的绿色之梦,使上千亩的荒山披上了绿装,造就了一片苍翠的林海——他,就是铁山街道办事处杨家山里墩上村75岁的造林老人杨同文。

▲造林“愚公”杨同文。

“我是1968年入伍的,入伍以后到北海舰队石岛巡防区当通讯兵,”杨同文老人回忆说。“五六十年代,台湾国民党非常嚣张,经常派小股匪特骚扰大陆。石岛外海有两个海岛一是木也岛,岛上有国际航标灯塔,如果遭破坏会造成国际影响,所以蒋介石曾两次派小股匪特登陆木业岛搞破坏。为给守塔部队保证通信联络,我经常冒着大风划着小舢板到岛上修海底电缆,有一次被海风吹翻舢板,人和设备一并落海,幸亏渔民及时发现救了我。”入伍之后,杨同文跟随部队辗转多地,先后立功多次。

从十几岁离家入伍到六十岁转业退休,这位本应在家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却将自己的余生与荒山较上了劲。“小时候我在乡下长大的,对家乡感情很深,家乡都是鸟语花香、树木参天,退休之后,回家看到儿时的绿水青山因为1964年和2003年两次山火和常年无人看管加上过度放牧变成了荒山,我就有了回乡开荒造林的念头。”习惯了军旅生活的他,不想赋闲养老,为了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累计义务造林近2000多亩。“开始造林的时候是一片荒山,什么也没有,如今我守了十几年,都成活了。”杨同文说。

起初,荒山条件恶劣,没水没电没房没路,工作无法开展,令杨同文很是发愁。他找人在山上搭了几间草屋,住了进去,山上没电,就上风力发电设备、拉电缆;山上没水,就挖了一个水库,将渗出的山泉水攒起来;山上没路,就今天修一段,明天修一段,五年时间修出了一条上山路。由于资金短缺,种树这事也只能断断续续,而让他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下来,很大的原因是来自老伴和女儿的支持,靠退休金生活的杨同文,花光了所有积蓄以及老伴的退休金,他卖掉了家里全部的两套住房,还开口向两个女儿借了百万余元,每个月自己的退休金一下来,他就又将这些钱全部投到了山上,2007年以来,他在月季山南坡栽松树十几万棵,另外还有樱桃、杏树、桃树、山楂等果树两万多棵。有成功的喜悦自然也有失落和沮丧,遇见雨水大的年份,治理好的山也会垮塌,长好的树也会被毁,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军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总是提醒他:大不了从头再来。不断修复,不断植树,尽全力维护这片青山绿水。

“山是故乡翠,月是故乡明。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军人,村民欢迎的就是我应该做的。”杨同文说。一年365天只要没有其他事情,就是在山上带领工人开山拓土,引水筑路,在崖壁上打坑栽树,常在山上走,摔跤变得很平常,严重时从一个大石崖上摔下来跌断了一根筋骨,短暂休息后,杨同文打着石膏拄着双拐还是上山了。“看不见大山,我就不踏实。回村植树苦是苦点,但比当年条件好多了。花自己的钱,出自己的力,绿化荒山、回报家乡,我心里踏实。人这一辈子很短,经受的考验很多,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

十五年的时间,原本寸步难行的废弃荒山,变成山顶花园,如今的月季山,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望着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林木,杨同文笑着说:“我现在带的‘兵’比以前多。我和他们一起站岗,一起守护家园。我会继续干下去,不仅我要继续干下去,我也会动员后人继续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响应党的号召,咬定青山,排除万难,新时代新征程,杨同文用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完美诠释了新时代“愚公”精神。

(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喜欢

不喜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