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庄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5公里处,扒山西南侧,面对帽儿山,北倚土岭,三面环山。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204户、553口人,居民有赵、侯、王、薛等姓氏,皆为汉族。 传说,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赵氏先人赵玲兄弟三人由原籍灵山卫东小窝洛村徒步来到这里。赵玲见此处山青水秀,便留下安家立业。其二弟、三弟则远去他乡。 村庄建在东高西低的山坡上,因建村晚于附近的大南庄村,故名小南庄村。但人口繁衍迅速,早前便超过了大南庄村,故有“大南庄不大,小南庄不小”的说法。 据本村《侯氏家谱》载,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侯姓由江南扬州府仪真县城官巷迁居即墨。后来,其十世人侯财旺迁到这里居住。 清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前后),薛姓从原柳花泊村迁到村河西崖居住,以看庙为生。 传说,清咸丰年间,王姓先祖王光胜由琅琊长阡地(今属胶南市)逃荒到此,在村西北部居住。 清光绪年间,邢光祥、田进林分别从插旗崖、田家窑(今均属胶南市)迁人,住在村东南部和石屋沟。 1931年,刘义德从附近黄埠岭村迁人。后绝户。 村南峰峦叠嶂,林木繁茂。帽儿山,又称猫耳山,位于村南,海拔312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从山脚仰望,山巅上有一巨石状似帽子,故名。《增修胶志》载,“山平冈微峰攒簇,俗称九顶帽儿山”。北连双乳山,南接老柴山,中有架子山、花润山、犁箭山、里沟山、五风楼等山头。各山头连绵起伏,形状各异。山上生长着松、槐、柳、杨、椿、柝等树木。 山系中的架子山,亦称尖顶山。山阴处有两小一大三个石洞。旧时,洞里有石塘子、石磨、石斧、石锤,还有一口井。传说,狐仙曾在里面住过。以前,每到初一、十五,附近村民常到此焚香烧纸,以求保佑。新中国建立后,破除迷信,再也无人前来参拜。 村南有一地,名蛇塘湾。20世纪70年代前,蛇塘湾是风虫、彩花、土蛄等多种蛇类活动、繁殖的地方。每逢阴天或雨过天晴时,太阳一晒,群蛇便会出现。远远望去,粗的、细的、长的、短的各种蛇类,有的伸展,有的蜷曲,横七竖八,遍地都是。在阳光的照耀下,五颜六色,闪闪发光,令人望而却步。1978年,青石湾水库建成后,蛇塘湾被淹没。 清代中叶前,村里没有学校,贫家子弟上不起学,富户的孩子需到外村求学。清代末年,侯、王两家人分别在村东头、村西头办起私塾,每处约有七八个学生。1945年,私塾停办。新中国建立后,村里设立过小学班,但历时较短。后来,小学学生走读于柳花泊小学。 本村虽是偏僻山村,但人才辈出,名闻乡里。清光绪年间,村民侯安帮、侯风山、侯风岩、侯京高四人相继考中了文、武秀才。那时,在胶州一带,百姓如遇到官司,只要请小南庄村秀才出面,胶州州府总能将其安普处理。据说,根据当时的科举制度,一个村如果考上九名秀才,就可以在村里立旗杆以示荣耀。侯氏家族出钱为侯京春捐纳了秀才身份。于是,侯氏家族在村西关带庙前竖起旗杆,激励后人。 村南有一条宽2米余、长500多米的大道,是当年武秀才的练功之处,俗称“马趟子”。每天早晨,武秀才皆于此处练习跑马、射箭等功夫。清末,插旗崖村(现属胶南市)一纪姓人,拜师于本村武秀才门下,在此练习骑射砍杀之术。纪氏功夫过人,后中得武举。科举制度被废除后,人们的练功活动终止。但“马趟子”这一地名,却流传下来。 1947年,坏分子李廷祥打着上级政府的旗号,来到本村领导土地改革。他不领导村民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专门调戏、诱骗妇女,进行破坏活动。后来,他拐骗三名青年妇女,欲逃跑投敌,被村民们发觉。全村民兵奋起行动,追至青石湾东双垛处,救回了被诱骗的三名妇女。李廷祥仓逃遁。 村西有一条季节性小河,源自小珠山之阴,河床砾石遍布。1976年冬,村里整修了弯弯曲曲、环绕大半个村庄的西河。新河由村南流经村西,河床宽21米、长800余米。到2002年,村民们在原河滩上陆续盖起了一排排大瓦房。原河间小路,被改建成宽8米、长500多米的水泥大道。 旧时,村里只有一条东西街,坑坑洼洼,宽窄不一。南北向的小巷,拐弯抹角。如今,村内街宽巷直。人们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人2880万元,人均纯收人6541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