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华能青岛热电七一表彰大会上,取排水工程荣获“优秀党组织攻坚项目”。该项目是董家口2×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的三大“卡脖子”工程之一,项目选址位于青岛港港区内,协调难度极大,工期紧,施工过程又涉及海上吊装、超深基坑的支护止水等难题,诸多制约因素使该项目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成为整个工程如期投产的关键路径。 取排水项目部全体成员迎难而上,拧成一股绳,在施工现场挥洒着汗水与心血。有这样一个身影——水工专工刘锋,他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坚守在一线,为项目建设挥洒着青春与热血。 迎难而上 敢挑重担 “我们要锚定投产目标,沉下身子,迈开步子,以务期必成的信心啃下这块硬骨头。”该公司领导在取排水工程全面开工动员大会上的铿锵之言,吹响了项目全力冲刺的号角。12月28日,取排水项目部正式成立,刘锋响应号召,主动请缨,以丰富的港口建设经验,加入项目部。面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难题,刘锋与项目部的战友们全力以赴,深入分析制约取排水工程工期的重点难点,优化创新施工方案,制定24小时昼夜连续施工的计划,并通过每天组织工地碰头会逐一落实,不断攻克一道道难关。 在排水工程整体设计中,排水口管涵需穿出董家口港区防波堤,通向外海,施工过程面临完全无掩护的状态,受天气、海况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极大。考虑海浪过大冲垮防波堤风险增加,据设计院提供的天气海况数据和当地施工经验预测,最佳施工期为十二月至次年三月。1月下旬,在公司领导的多方协调下,排水工程终于取得水上水下施工许可,此时留给现场施工的时间仅剩两个月。 时间紧,任务重。刘锋发挥特长,协同各方人员综合分析,多次优化施工方案,协调各参建单位,抢抓最佳施工窗口期,通过增加混凝土栏栅防护堤坝的方法,有效避免了海浪冲刷。4月9日,排水口6节管涵顺利安装完毕,较日历计划提前12天完工,同时对防波堤形成了有效掩护,为排水工程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拓创新 攻坚克难 取水泵房是取排水项目的心脏,也是机组建设的“前哨”,为机组投运提供“生命之源”。该公司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就与邻近企业码头堆场交叉作业问题,多次召开协调会,制定最优施工方案,锚定泵房交安目标。取排水项目部真抓实干,积极组织施工单位开始泵房场地回填,克服道路运输不畅、原材料缺少、疫情反弹等困难,倒排工期,24小时连续施工。刘锋责无旁贷地昼夜坚守在现场,一旦出现影响施工进展的情况,立即展开调度协调,严格保质保量完成回填。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打好基础功是取排水项目建设的关键,在取排水泵房完成回填后,他没有丝毫松懈,即刻投入到打桩施工。经综合考虑工期及场地狭小等客观因素,泵房创新性的采用了国内先进的支护加止水措施——咬合止水桩工艺,桩身长21米,利用最新的全套筒跟进旋挖机施工。在打桩过程中,刘锋同施工人员一起,克服了地下中风化岩石强度过硬、台风暴雨等困难,安全进度两手抓,不断跟进现场情况,及时联系设计、勘察,优化施工措施,节省施工工期。经过一个月的昼夜奋战,顺利完成了既定目标。 “取水泵房开挖要尽快到底,确保万无一失!”进入土方开挖阶段,该公司领导身体力行盯靠在现场,深入基坑实地勘察。由于基坑内有多道横支撑,普通挖掘机很难开展有效挖土作业,为加快施工速度,刘锋集思广益,多方考究,提出采用伸缩臂挖掘机配合小挖机进行土方开挖,经试验证明,该施工方案高度契合现场实际,有效地缩短了工期,并且达到良好的咬合止水效果。 无私奉献 立足本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公司党委的正确指引是我持之以恒的前进方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刘锋默默扎根在现场,践行着他的初心。 作为一名青年员工,他倍加珍惜青岛热电提供的这片开拓创业的舞台,从不抱怨也从不气馁,利用港口建设及项目土建经验,面对取排水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以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胜任了这份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 然而,家庭和孩子是他最觉内疚的,“爸爸,今晚回不回家?”这是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电话里最常问刘锋的一句话,而他的答案总是让自己难以开口,他不想让儿子失望,更不想辜负成百上千人一起奋斗的事业。挂了电话,他便转身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不知疲倦也不辞辛劳…… 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刘锋以乘势而上的勇气,敢于创新的睿智,甘于奉献的担当,在青岛热电这片属于奋斗者的舞台书写风华,也为青热人树立起风向标。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奋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刘锋将和项目部的战友们勠力同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不辍耕耘,开拓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