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新区 首页 聚焦 聚焦新鲜事 查看内容

对标先进,找准新旧动能转换突破口

2018-7-21 10:50| 发布者:编辑-大雪雪| 查看:731| 评论:0|来自: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摘要:苏浙粤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上,下手早、气魄大、举措强、成效好。学习苏浙粤的先进经验,青岛将更加坚定信心和决心,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的重大机遇,努力走 ...

苏浙粤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上,下手早、气魄大、举措强、成效好。学习苏浙粤的先进经验,青岛将更加坚定信心和决心,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的重大机遇,努力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是产业。苏浙粤的经验都在表明,面对发展的瓶颈、甚至低谷,产业、实体经济是惟一的突破口。凭借敢为人先的胆识,凭借对趋势的准确判断,凭借持续推动、不为一时波动左右的“定力”,苏浙粤实现了新产业的快速崛起、新动能的强劲输出。而这也已成为青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共识。前不久,《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在内的一系列举措次第出台,青岛明确了“路线图”“施工表”,并进一步将重点锁定在“956”现代产业体系的打造上——做强做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新兴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可以说,这一顶层设计号准了青岛经济发展的“脉搏”。

做强做高优势特色产业,就是做长板,强者愈强。作为我市最大的优势所在、最大的潜力所在,海洋经济近年来加快发展,但跟南方先进城市相比,有些方面存在差距,比如海洋产业层次还不高,特别是“互联网+海洋”程度低,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业规模小。对标先进,将突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优势,用好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平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营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同时,青岛还将以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快产业链延伸、创新链突破,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9个产业,扩大“青岛制造”“青岛服务”品牌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业中心。

未来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苏浙粤新经济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浙江省“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高达37.1%,令人震撼。我市在“三新”方面如何增强活力和动力?出路是,实施跨代赶超和产业倍增计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文化创意5个产业,着力推动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努力实现高新产业的颠覆式、爆发式增长,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和国家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

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推动存量变革。工业经济一直是青岛的“比较优势”,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7万亿元,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这是走在前列的“底气”。目前,我市工业经济以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为主,当务之急是推动存量变革,补齐短板,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施“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对标达标专项行动,重点发展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设备、橡胶化工、现代农业6个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蓄积新动能。

明确的产业规划,要快速落地生根,关键在项目,重点在招商引资。前海蛇口片区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超过200%,500强企业中有289家在广州投资,江苏的利用外资已经向较高先进程度快速发展……相较之下,我市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二产、三产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缺乏带动性强、支撑作用大的重大项目。谋划好主攻方向,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聚焦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到精准用力,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我市已构建起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入库项目约1000个,计划总投资1.6万亿元,当务之急是要推动项目早落地,早生根,早产生效益。

让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最根本的还在于转换思想。体制机制也是生产力。与南方省市的最大差距是在体制机制上,在改革不深入上。要打赢新旧动能转换这场关键战役,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一套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高的政务环境。深入实施降门槛、减环节、增效率、严监管、全网办、优体制、慎用权“七大行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先照后证”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多证合一”改革。通过改革,为新旧动能转换培植肥沃的“制度土壤”。

对标先进,奋力进取。只有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睡不着的紧迫感危机感,牢牢锁定“956”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这个核心,青岛的新旧动能转换才能更加“快捷”“平顺”,高质量发展载体才会更加给力。(记者 沈俊霖)


喜欢

不喜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