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护理保险资金主要通过医保基金划拨、医保个人账户代扣、财政补贴等渠道筹集: 一是从职工医保历年结余基金中一次性划转,并按照基本医保缴费基数总额0.5%的比例,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中按月划拨。医保基金占总筹资额的65.9%,承担了主要的筹资责任; 二是按照基本医保个人缴费基数0.2%的比例,从应划入在职职工本人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中按月代扣; 三是财政按照每人每年30元标准予以补贴。 昨日上午,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近日印发,从2018年4月1日起,我市在原长期医疗护理基础上,将基本生活照料纳入职工护理保障范围,创新实施“全人全责”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同一家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全面负责为失能失智人员提供“医养康护防”结合的照护服务,全市约10万完全失能和重度失智人员将得到更人性化、更加体面、更高质量的照护服务。 根据《办法》,护理保险重点保障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丧失自理能力的完全失能人员和重度失智人员。这部分人员日常照料难度大,家庭负担重,对社会化照护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护理保险为他们提供的保障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照料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 “过去只报销医疗护理费用,新政策首次将职工的基本生活照料费用纳入保障范围。”市社保局护理保险与定点社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办法》进一步明确,享受基本生活照料待遇的参保人,按其评估等级享受相应待遇。以居家失能人员为例,以“小时/周”为服务单元,分别享受不同时间的基本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提供技术性较强的或者家庭照料者不能独立完成的60个服务事项(包括吸痰护理等基本护理25项,洗澡等基本生活照料17项,吞咽训练等功能维护15项,药物管理与指导等其他服务3项)。 与基本生活照料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包括治疗急性期后的健康管理和维持性治疗、长期护理、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另外,护理保险还设立了延缓失能失智预防保障金,为半失能人员、轻中度失智人员和高危人群,以项目的形式提供身体功能维护等训练和指导,强化预防,延缓失能失智。 参保职工发生的医疗护理和基本生活照料费用报销比例为90%;参保居民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用,一档缴费成年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报销80%,二档缴费成年居民报销70%。 《办法》规定,护理保险参保范围与医疗保险参保范围一致。即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同步参加职工护理保险;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同步参加居民护理保险。 根据国家、省试点意见,我市职工护理保险资金改变了过去从医保基金划拨的单一渠道,主要通过医保基金划拨、医保个人账户代扣、财政补贴等渠道筹集:一是从职工医保历年结余基金中一次性划转,并按照基本医保缴费基数总额0.5%的比例,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中按月划拨。医保基金占总筹资额的65.9%,承担了主要的筹资责任;二是按照基本医保个人缴费基数0.2%的比例,从应划入在职职工本人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中按月代扣;三是财政按照每人每年30元标准予以补贴,体现了政府的民生保障责任。 “考虑到居民个人缴费能力和各级财政承受能力,我市居民护理保险资金继续按原渠道、原水平筹集,即按照当年居民基本医保筹资总额的10%从居民医保统筹基金中统一划拨,个人不另行缴费。”市人社局局长纪敏解释,关于在职职工个人缴费问题,既是国家、省试点文件的规定,也是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的要求。这样做除了为本人提供保障,将来为子女减轻负担,也是为失能失智老人尽责,有利于形成代际共助的和谐机制。 根据《办法》,我市将创新建立“医、养、康、护、防”相结合的“全人全责”护理服务模式。“‘全人全责’护理服务模式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统筹考虑其照护需求,由同一家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全面负责为其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功能维护、临终关怀等整合式的照护服务。”纪敏介绍,围绕“全人全责”理念,充分考虑不同家庭失能失智老人的多样化需求,我市设计了“4+3”护理服务形式,精准解决他们的现实需要。 针对身体完全失能人员设计了“专护”“院护”“家护”和“巡护”四种服务形式。“专护”是指开设医疗专护区的护理服务机构提供的长期在院照护服务;“院护”是指开设医养院护区的护理服务机构提供的长期在院照护服务;“家护”是指护理服务机构照护人员通过上门形式提供的长期居家照护服务;“巡护”是指护理服务机构(含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照护人员通过上门形式提供巡诊照护服务。 针对重度失智人员实行“失智专区”管理,设计了“长期照护”“短期照护”和“日间照护”三种服务形式。“长期照护”是指开设失智专区的护理服务机构提供不间断的全日制长期照护服务;“日间照护”是指开设失智专区的护理服务机构提供日间托管照护服务;“短期照护”是指开设失智专区的护理服务机构提供的短期照护服务,原则上一年不超过60天。 “开展延缓失能失智预防工作,是新制度的一大创新。”市社保局局长刘卫国说,下一步,我市将探索实践延缓失能失智的强化预防措施,通过设立延缓失能失智预防保障金,开展预防指导、功能训练等项目延缓失能失智进程,进一步提升半失能和轻中度失智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降低家庭和社会照护负担。 为保证制度稳健运行和基金安全,我市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和管控措施。《办法》制定了严格的待遇准入机制,参保人申请护理保险待遇,必须经过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级评定。其次,对护理服务机构实行协议管理,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对服务人员、被服务人员、服务时间、服务内容等进行全程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基金安全。再次,对长期护理费用按照 “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实行定额包干等结算办法。另外,还建立了护理服务队伍能力提升机制、生活照料收费信息公开机制等。 “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全人全责’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更加顺应民意,紧贴社会需求,将产生多方共赢的效应。”纪敏认为,新制度的实施对失能失智家庭而言是一大利好,全市约10万完全失能和重度失智人员将会得到更人性化、更加体面、更高质量的照护服务;对市场主体而言,政策的实施将促进护理服务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特别是生活照料待遇纳入保障,照护服务从业人员需求将会倍增,创造更多创业就业岗位;除此之外,还将促进医疗、养老、服务等各类资源深度整合,改变目前护理服务市场服务碎片化的现状,带来我市护理服务模式和医养健康产业的重大变革。(刘佳旎) 2012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以身体失能人员为主要保障对象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五年多来,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累计支出14亿元,给5万多名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了照护帮助,这些老人平均年龄80.4岁。其中,1.5万多名老人有尊严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旅程,平均在床生存时间310天。护理保险不设起付线,职工报销90%,居民报销70—80%。享受护理保险待遇的参保人人均床日费用56.2元,人均床日个人负担仅4.2元,大大减轻了个人、家庭照料和经济负担。 目前,全市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发展到649家。其中,承担“专护”业务的二、三级定点医院18家,承担“院护”业务的医养结合机构63家(11家“失智专区”试点),承担“家护”业务的社区医疗机构550家,承担“巡护”业务的护理服务机构619家。民营机构占95%,承担了98%的业务量,成为护理服务的绝对主体。此外,4000余家一体化村卫生室按规定开始陆续开展巡护业务,青岛市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