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从村头的大口井挑水吃,到家中打压水井,再到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改革开放40年以来,居民的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记者走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水务有限公司,走进供水一线工人庄锐的“战场”,探索新区的水故事。 20世纪70年代前大口井是全村的水源 “那口坐落在村头的老井,听老人说解放前就有了,那时候我年纪小,只记着当时村里几百户人就靠这眼井吃水,井口直径约有一米左右,井壁都是用石头摞起来的,上面布满了青苔。”庄锐回忆道。 当时,挑水是村民每天的头等大事。村民们都起得很早,纷纷到井边担水,来来回回,一片繁忙,打水声、铁桶与井壁的碰撞声以及人们相互问候的话语,总是传得很远,伴着炊烟久久地飘在村子上空。 “我经常被父亲往水缸里倒水的哗哗声唤醒,也经常代替父亲去挑水,这份记忆很甘甜。”说到这,庄锐一脸幸福的模样。 对于村里的这口老井,人们总是爱护有加。夏天的时候,有小孩总喜欢到井边喝刚刚打出来的水,凉凉的、甜甜的,比现在超市里出售的冰镇矿泉水好喝得多,调皮的孩子还会往井里面扔石头,大人们看到后,总会将他们驱赶到很远的地方,一来井边很“滑溜”,怕危及孩子安全;二则怕弄脏了水井,吃不到干净的水。 再后来,村里开始使用一种叫做“压井”的水井。 “感觉一夜间,这种水井家家户户都有了,很简单也很实用。”庄锐说,只要抬手压动手柄,清澈的水就会汩汩地流淌出来,冰西瓜、冰啤酒、劳累一天的人们站在井池边洗把脸……什么都用压井里的水,那个时候的压水井是某个时代里特有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供水开启新篇章 紧接着,1975年,胶南县自来水公司成立,揭开了胶南供水事业的新篇章。 “公司成立后,我成了一名自来水的职工,一直干到现在。”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庄锐对胶南城区供水的发展历程却记忆犹新:1976年,第一水厂建成,日处理水能力1万吨;随后第二水厂、第三水厂相继成立,水处理能力也不断提高,直至1987年,城区5万多人口全部用上自来水,年供水量达到884.8万吨。 在当时,对于城区多数市民来说,打开水龙头就有畅通无阻的自来水是件幸福的事,但随着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日益提高,大家对饮水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应该是1997年,胶南市水质检测中心成立,自那以后人们在家里拧开水龙头后喝上的就是放心干净的自来水了。”庄锐说,自来水的发展很快,2002年又成立了水业服务中心,2003年,成立了胶南市统一水表检定站,供水服务规模不断壮大。 后来,新区着力解决吃水难题,供水区域也越来越广,庄锐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家乡那些过去挑水、压水吃的父老乡亲终于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进入21世纪再生水助力城市节水 时代在变,市民的生活以及用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4年,新区成立后我们公司整合了资源,开始接触中水、精致中水。”庄锐说,再生水又称“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经净化处理,水质改善后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被称为“城市第二水源”,利用多少中水相当于节省多少自来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水务公司很早前就开展了再生水利用的相关探索,目前已有泥布湾污水处理厂、豆金河中水厂两座中水厂,中水日处理能力5万吨,精致中水设计日供水能力1.5万吨。 更让庄锐惊喜的是,普通中水出水可作为城市杂用水、非接触性景观环境用水,而经过深度处理后的“精致中水”可为热电、部分工业用户提供精致中水水源替代自来水。 “现在不仅有自来水、纯净水、矿化水,还有中水、精致中水,新区的用水之路越来越丰富,我们也越来越幸福。”庄锐说。(张静 薛怡帆) ■记者手记 激荡40年 饮用水行业大变革 相比40年前,如今居民的用水变化可以用“巨变”来形容。 以前洗菜、洗衣用的都是井河水,现在洗菜吃饭用自来水,道路洒扫、绿化可用中水,用水开始量体裁衣;以前大口井的水需要用肩挑,方井中的水需要人工压,现在轻轻一拧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以前脏水就是脏水,只能被废弃,现在有了污水处理工艺,废水再利用,用水进入新时代…… 当前,新区用水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在便捷时代、健康时代之后进入生态时代,一种全新的饮水理念也已进入人们的生活。
编辑:叶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