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准备下潜。 1978—2018,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起了中国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40年。40年革故鼎新,40年风雨兼程。激荡前行的中国,一次次拨云见日,获得新生。 “九州生气恃风雷”。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浩荡浪潮中,中国号巨轮开足马力、劈波斩浪,驶入崭新而宽广的新航程,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恢弘史诗。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坐标上,回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创新的重要论述,更加给人以澎湃的力量,深刻的启迪。 青岛,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有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从改革开放之初迎来“科技的春天”到上世纪90年代实施 “科教兴市”战略,从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到“突出创新引领,实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青岛用40年的芳华岁月书写着梦想与现实的交叠,从一个海边小渔村跻身国际化大都市行列,让世界的目光为之聚焦。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今天的青岛,正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讲话精神,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突出创新引领,用改革激发活力,乘着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东风,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道路上加速奔跑,迎接未来。 科技研发,从简易实验室到领跑世界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让我们感悟到科学和创新的颠覆性力量。创新,改变着旧有的生产和生活模式,酝酿着一次次巨大突破,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40年,也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最快的40年,科技创新发挥了先锋、引领和攻坚破冰、探索跨越的试验田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青岛仅有几个简易实验室,科技人员仅有千余人,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大多在评奖之后就“沉睡”在实验室里,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人力、土地、自然资源的传统模式。 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在德国一次高端展会上见识了国际领先的振动控制技术,而当时国内相关领域却是一片空白,“我们落后了人家三四十年,科技报国,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研发和技术推广。” 40年之后,嬗变竟如此炫目—— 全国唯一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青岛启动,成为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科技支撑,这里不仅汇聚了国内海洋科研的优势力量,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率先形成先发优势,更面向全球构建分布式协同创新网络,与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共建海外研究中心,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攻克人类共同的海洋难题; 全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青岛,打造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的综合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将从这里驶向全国;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突破7000米,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重大跨越; 袁隆平院士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将神话变为现实,在城阳上马街道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实测亩产261.39公斤,在迪拜沙漠地区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 青岛3000吨级以上的科考船达到10艘,这些深海利器成为我们走向深蓝和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重要支撑; 今天的尹学军,已经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青,成为岛城创新创业的领军人,隔而固(青岛)的高端振动控制技术走在了世界前沿,不仅服务于众多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更反向出口到德国和巴西…… 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创新能否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在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在注重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青岛助力更多企业走进创新的“无人区”,站在行业科技的前沿。与此同时,青岛打造高端创新研发平台,吸引更多的创新项目和创新人才落地青岛,站在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谋创新、抓创新,高水平建设好西海岸新区、蓝谷等重点功能区,一批引领性、前瞻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项目落户青岛,并结出累累硕果。 打造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越来越丰富的业态和模式创新,不仅是从无到有、把“0”变成“1”,也是把“1”变成“N”,正在更宽广的维度重塑世界。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也罢,离开创新都没有出路,都寸步难行。 上世纪80年代“砸冰箱”的海尔,在新时代首创人单合一模式、掌控核心科技、打造全球“10+N”开放创新体系等引领性实践,不断实现创新颠覆和转型升级,树立起世界智造的标杆。 2005年,由海信集团完全自主研发的彩电视频处理芯片——“信芯”诞生,正式跳动“中国芯”的高清晰、高画质彩电开始批量生产。今年世界杯前夕,作为世界杯官方赞助商的海信,正式发布了最新的高端旗舰电视U9D,这是目前海信ULED画质技术最高标准的电视产品,也是迄今世界上分区最多、图像精细化程度最高的电视……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科技与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今年的12月5日清晨6点20分,中铁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首趟“复兴号”列车G178次从青岛火车站驶出,这个我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成为青岛科技创新的崭新名片。 其实,不仅仅是智能制造,我市聚焦军民融合、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努力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以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前不久,我市公布“2018专利创新能力50强”榜单,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授权专利约占总数的35.1%。 今天的青岛,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头,在创新前沿、新要素聚集、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率先突破,实现发展方式与发展动能转变,当好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今年9月我市举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暨重点融资项目推介会,围绕“四新”“四化”打造“956”产业体系,明确做强做高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三大“主攻方向”。我市优选了第一批100个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银企对接项目,总投资1595亿元,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占比84%。 我们需要依靠创新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构建经济发展新优势;依靠创新打造形成技术和产业高地,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在青岛,海尔、海信、青啤、双星等老牌知名大企业纷纷走出青岛,走向国际,企业规模和实力快速扩张;中车四方、特锐德、明月海藻、软控、森麒麟等新晋名牌企业迅速崛起,风头无两。而今年我市推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重点扶持百家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5000家千帆企业,带动超过1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可以想见不久的未来,以创新为标识的品牌经济,将在青岛遍地生花。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冲破旧制度的藩篱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一次次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突破思维定势、路径依赖,直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制度创新作为“原动力”创新,是引领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第三天,我市就成立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坚持从影响和制约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入手,以改革增活力、破难题、促发展,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破除积弊,吐故纳新,五年来累计推出各领域改革方案、重点措施千余项。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今年7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带队南方考察后指出,“苏浙粤三省的成功经验,关键在创新,核心就是制度创新。没有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就无从谈起。”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结束后召开的全市重点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张江汀指出,要进一步认清形势,重整行装再出发,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赢得未来发展;强调“要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引领各方面制度创新,把发展的动力活力最大限度激发出来”。 以时代之担当和改革之勇气推动“脑动力”创新,为各类创新活动寻求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青岛,一直在这样一条道路中上下求索,在提升发展理念、破解瓶颈制约、集聚创新资源、补齐民生短板、激励担当作为等方面积极寻找解放思想的有效路径,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制度—— 今年8月我市重磅推出的“一次办好”改革,迄今已对全市3744条审批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要素信息进行了标准统一,市大厅全部事项实现 “最多跑一次”,50%的事项“零跑腿”,招商引资项目政府审批时限压缩为14个工作日,提速51%。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青岛按下了快进键; 作为国家级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青岛今年几个“大动作”颇为引人关注,6月出台的《青岛市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一步扩大跨境业务、拓展海外上市发债、加大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吸引海外金融机构落户等成为方案核心内容;10月出台的“45条措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从而引导金融业回归本源。。。。。。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天的青岛人,正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通过思想的大解放引领营商环境的大优化;以深化改革为先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以优化服务为关键,提升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水平,当好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人民群众的 “店小二”;以依法守法为前提,通过法治为营商环境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凝神聚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吸引高层次海内外人才来青创新创业,以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只争朝夕、发奋图强的志气,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纳人才,在创新创造中梦想成真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长期以来,青岛坚持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并连续7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 “我对这座海滨城市的第一印象可以用3个词概括:现代整洁、时尚美丽、富有活力。”德国病毒学专家、2016年山东省政府“齐鲁友谊奖”获得者艾德铭在投票寄语中如此评价。 石墨烯之父、诺奖获得者安德烈·盖姆来青岛当创客,他感慨,“我能感受到青岛市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来源于资金扶持,更在于政府主动帮助我们构建起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为产业链的完善搭桥铺路、穿针引线。” 实际上,吸引人才的不仅仅是青岛“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的高颜值,还有这座城市“求贤若渴”的满满诚意。近年来,青岛面向全球全国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招才引智“大手笔”引人注目。2016年出台的《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办法》,给予顶尖人才团队最高500万元生活补贴、1亿元综合资助。政策出台没多久,“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创新团队”、“肿瘤精准医学团队”就引进岛城,享受到了这项政策红利。今年12月11日,我市又出台新政《关于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带团队、携项目来青创新创业,依据团队实力、项目潜力,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最高额度可达1亿元,特别优秀的“上不封顶”。同时,设立17只科技股权投融资体系基金,组建12只天使投资组合基金,撬动百余亿元社会资本,多渠道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资金需求。 “没想到,我当了一次红娘,介绍朋友来青岛工作,也会有奖励!”11月20日,市人社局对2017年度引才个人及中介进行奖励公示,其中3人拿走最高30万元的奖励。而这项政策前不久,刚刚将奖励额度提至最高50万元。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青岛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人才纷至沓来,在这块创新创业肥沃的土壤里,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市通过“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和国际系”四条主线累计集聚高端研发机构50家、高端人才8000余人,搭建创新创业平台100余个,与近千家本地企业开展合作,带动仪器仪表、海工装备、航空航天、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发展,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80万。 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气质,成为改革者的精神品格。回望过去,那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那些滚石上山、艰苦奋斗的改革意志,从来都不曾远去。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气可鼓而不可泄”,“一篙松劲退千寻”。今天的我们,只有赓续敢闯敢为的改革精神,把握科学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规律,跋山涉水,只争朝夕,奋发有为,不辱使命,聚焦改革再发力,勇于创新求突破,勇立改革开放潮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书写青岛新时代辉煌壮丽的新篇章。(记者 王娉)
编辑:徐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