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发展永恒的主题。 改革开放40年,我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直击沉疴宿疾,将保护和治理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始终;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锐不可当的勇气,将现代化建设置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之下。 40年,绿色版图不断扩大;40年,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人心。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把绿色作为底色,发展才更有亮色。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青岛发展的足印清晰地实践着绿色发展的要义与真谛。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不断蔓延的绿色,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象征,更是青岛充满生机活力的最好表达,为城市的永续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紧跟国家政策方针主动作为、努力创新,逐步确立起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在发展的同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开始并行不悖地快速发展。40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制度不断创新,青青之岛更加葱茏茂盛。 绿色——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 回顾青岛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既是高歌猛进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也是绿意渐浓的生态环境改善史。40年来,青岛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环境,不断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 时间拨回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国家确定了环境保护事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一系列的具体政策。认识到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1978年12月29日,青岛决定各区、县,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环保机构,把环保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一粒绿色的种子种下,很快枝茎蔓发。青岛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由此生根,各项体制机制迅速建立。 ——1979年12月15日,成立于1974年的青岛市环境保护办公室撤销,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同时成立。 ——1980年,我市组建青岛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各工业主管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开始组建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开始对市区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征收排污费,企业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得到重视。 ——1981年,青岛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六五”(1981-1985年)防治工业污染规划和“七五”(1986-1990年)环境保护计划,确立了到1985年基本控制青岛市环境污染继续恶化的目标,环境综合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 ——1988年,实施市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工作目标管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思想上的“破冰”,行动上的“突围”水到渠成。 二氧化硫日均值从1993年逐渐下降,1995年首次降至0.195毫米/立方米;酸雨酸度逐年减轻;区域环境噪声从1991年的59.2分贝下降到1995年的57.4分贝……随着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岛城市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控制,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大气污染得到初步改观。 如果将青岛的环境污染程度画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经过不断攀升之后,在1990年左右达到顶点,之后便是不断改善的下降过程。得益于生态环保理念的日益深化,青岛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快车道。 2000年9月,青岛市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青岛环境向好的一个重要节点。以此为起始,2006年青岛市市区以及所辖5个县级市全部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与5年之前相比,2006年全市工业烟尘排放总量下降67%,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河流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这更为青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青岛用40年走出了一条明晰的路径。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江汀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青岛、造福人民。当前,青岛正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答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新时代答卷。 亮色——环保制度创新中完善 保护生态环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从亦步亦趋、紧跟国家政策方针到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逐渐建立、日臻完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创新先行的“青岛样本”。 “青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高度,有着丰富深刻的制度内涵。”市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刘金华表示。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先后颁布《青岛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等多部环保地方法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青岛市生态补偿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纲要》《青岛市环境空气功能区划》《青岛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规定》《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方案》《河流污染综合治理规划》等方案规定,织就了一张紧密严实的生态环保制度网络。 领导干部离任时审计“生态账本”,胶州市的这一做法成为全国样板。 2015年开始,胶州市在山东省率先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胶州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办法(试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的相关领域规范性文件。该市还全国首创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创建自然资源资产指标评价体系和定责标准等工作,为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设下了“高压线”。 对镇街开展环境空气质量考核补偿,即墨区的这项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开始,即墨区在青岛市率先开展镇街环境空气质量考核补偿,空气质量改善得力的街道最高可获奖励150万元。通过环境空气质量考核补偿等制度的推行,一季度即墨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到44ug/m3,同比改善23.3%;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到90ug/m3,同比改善13.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78.3%,同比改善5.8%。 政府购买公共区域环境责任保险,西海岸新区的这项行为开创全国先河。 1月,青岛西海岸新区通过公开招标形式为辖区内一处面积为13.05平方公里的工业企业集聚区购买公共区域环境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保的险种全称为“公共区域环境污染清理费用保险”,承保额为2000万元,其中海水部分为600万元。据悉,该保险以一个区域为单位,以公共区域环境污染清理为标的,由政府为工业企业集中区域投保。因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第三者土壤、水体的无害化处理费用,第三者的财产损失以及施救、应急抢险产生的费用,政府买保险先行赔偿。 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青岛在环境保护制度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环保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淘汰黄标车、控制燃煤量,全国第一个发布湾长制实施方案……青岛多项政策措施早于全省甚至全国出台,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为系统性做好环境治理工作,解决“行业主管部门不管环保,环保主管部门管不着”的尴尬局面,青岛还在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简称市环委会)下分设10个专业委员会,形成了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燃煤采暖是北方城市冬季空气污染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青岛每年出台工作方案防治秋冬季大气污染。今年的工作方案共下设10个专项方案,其中既包括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也包括建筑施工扬尘整治、重型柴油车集中整治、露天开采矿山综合整治等内容。得益于市环委会的统筹协调,这些工作得以迅速有效地开展。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不断探索与创新,青岛环境保护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成色——山海城湾处处皆美景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丽青岛,成色十足。 青岛“山、海、城、湾”融为一体,眉目如画,有着出众的自然禀赋。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使青岛的机体更加健康,风姿更加出众,呈现出山、海、城、湾,处处皆景致的靓丽。 山更绿。曾经,乱采乱挖导致山体满目疮痍。现在,青岛对多处山体进行综合整治,翠绿的颜色重新披上了山体。 鑫茂采石场位于西海岸新区宝山镇柳家屯村,长期的开采让这里形成了一个长约310米、宽约140米、深达40米的采石坑,矿坑内危岩裸露,扬尘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去年开始,西海岸新区对鑫茂采石场在内的多处山体进行综合整治,共治理修复山体900余亩。鑫茂采石场原先布满渣石的坡面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灌木林,山下整理出了耕地,种上的冬小麦已形成绿油油的一片。从“卖石头”到“卖风景”,成为青岛诸多矿山修复重生的路径。 海更清。曾经,污水外排造成近海水体污染。现在,青岛不断加大海湾保护力度,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大幅提升。 作为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的水体质量一直受到关注与重视。青岛把加强胶州湾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胶州湾保护体系不断健全。2017年,青岛市发布《关于推行湾长制加强海湾管理保护的方案》,在全国率先实施湾长制,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蓝色海湾。出台“一揽子”相关工作制度,发布推行湾长制的各类海湾及湾长名录,我市49个海湾都有了相关责任人。连年来,胶州湾海域优良水质面积逐渐增加,已超过了70%,全市近岸海域超过九成八的海水水质符合优良标准。 城更美。曾经,烟气排放使得城区雾霾多发。现在,青岛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蓝天白云成为寻常景象。 2017年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情况显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为342天,同比增加24天,为近三年最好水平。今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更进一步,各月SO2浓度均达国家一级标准,PM2.5、PM10浓度已连续5个月达国家二级标准。1~9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0天,其中优的天数为65天,均为近六年来同期最好水平。4月份以来,市区空气质量已连续6个月创六年来同期最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更加绿色的青岛,让更多市民体会到了宜居幸福。 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世界最美海湾、全国最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十大城市、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些成绩,既为“青岛”增添了靓丽的风采,也让青岛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记者 王凯)
编辑:叶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