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明明国庆节刚进奶奶家的门,奶奶就告诫明明:“千万不要玩你爷爷的老花镜。”3分钟后明明玩的就是老花镜,而且一不小心就把爷爷的老花镜摔个粉碎。 奶奶向我咨询道:“像这种存心跟你作对的孩子怎样对付?”我说:“不是孩子存心跟你作对,而是你给了孩子不恰当的暗示。因为孩子这样远道而来,脑子里肯定在想一个问题:‘奶奶家有什么好玩的呢?’你说千万不要碰爷爷的老花镜,就等于你给他的回答是:花镜好玩。 这位奶奶又问:“那该怎么办呢?” 我问她:“你给孩子准备了什么东西呢?” 奶奶说:“买了玩具汽车、好玩的积木和很多好吃的。” 我说,“当孩子一进门,你不妨这样对明明说:“宝贝‘看奶奶给你买了什么啊?这个玩具汽车可漂亮了;这样积木五颜六色,可好玩了;这些好吃的,奶奶从来没吃过呢。’孩子一定会被这些东西所吸引,他怎么会想到你家还有老花镜呢?”这位奶奶连连点头说:“有道理!有道理!” 其实,生活中,像这位奶奶一样,许多的家长经常对孩子提出负向的告诫: ——“画画时不要乱涂一气!” ——“今天到幼儿园不要和小朋友打架!” ——“中午吃饭时不要不好好吃!” ——“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 当家长提出这样的告诫时,孩子往往回答得很好。但是一到幼儿园,就会把家长的忠告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偏偏会做出家长不允许的行为:不让乱动彩笔的,动了彩笔;不许打架的打了架;不要不好好吃饭的就不好好吃;不要拿别人东西的偏偏拿别人的东西等等。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家长就会恼火,或者像这位奶奶一样断言孩子跟自己作对;或者认为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说谎,这还了得! 其实问题症结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因为家长提出的是负向告诫,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进行了消极的暗示。与负向告诫相比,正面的提示却有着三大好处: 1. 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负面告诫往往告诉孩子:“你不能做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到:我这个不能,那个也不能。孩子就会较多地注意自己“不能”的一面。这种感觉会使孩子变得自卑。 正面提示往往会告诉孩子:“你能做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我这个也能,我那个也能。孩子会较多地注意自己“能”的一面。这种感觉使孩子更自信。 2. 有利于孩子的配合。 负面告诫是家长像个“长官”,往往带有训斥、命令等意味,使孩子很容易逆反,配合程度也低。 3. 有利于孩子表现家长希望的行为。 负面告诫往往传递消极暗示。而消极暗示的结果使孩子表现出家长不希望的行为。就像例子中的明明一样,目的是告诉他不要玩爷爷的老花镜,结果他偏偏玩! 正面提示往往传递积极暗示。而积极暗示的结果是使孩子表现出家长希望的行为。有位家长以前老说孩子粗心,咨询后,常夸孩子“你比以前细心了”,结果,孩子的细心表现渐渐地多了起来。 因此,家长应学会改变,多用正面提示,少用负面告诫。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正面期许。 即用“你会(能)如何如何”句型,取代“你不要如何如何”句型。把你想要孩子表现的用语描述出来。 如: ——“画画时你肯定会把颜色涂得很好!” ——“今天你一定和小朋友很要好!” ——“吃饭时你一定吃得最多!” ——“需要用小朋友的东西时,你一定会跟别的小朋友说一声!” 2. 正面要求。 变“变做什么”为“做什么”: ——“别不听话”变成“一定会听话的”。 ——“别不讲卫生”变成“饭前变后洗干净手”。 ——“别在墙上乱画”变成“把画画在画板上”。 ——“别把水枪放在床上”变成“把水枪放在玩具柜里”。 3. 要把希望的说出来,不把不希望的挂在嘴上。 如: 应当说:“按时到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喜欢你!” 不要说:“迟到的话,老师会批评你!” 应当说:“讲礼貌,别人会喜欢你!” 不要说:“不讲礼貌,别人都讨厌你!” 应当说:“耐心一点,你就会做好!” 不要说:“没有耐心,你什么都做不好!” 应当说:“天天刷牙,牙齿洁白又健康!” 不要说:“不刷牙的话,会牙痛的!” …… 家长和孩子说话,往往是习惯成自然。要立刻改变,会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想说再说是一个好办法。遇到事情,家长要先想一想我该和孩子说什么话,然后再说出来。也许开始感觉会不自然,慢慢习惯了,就会好。而这样的正面提示,也会让孩子更加健康成长。 家长应练的基本功:列举希望关键词 应经常问问你自己,看你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成功品质:是自信?是乐观?是坚强……都统统罗列出来。然后: 1. 使这些希望的关键词,频繁你出现在你跟孩子日常的谈话中。 2. 一周深入了解一个关键词。 以自信为例: ——查一一次字典,看看自信二字如何解释。 ——找一个自信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选一条自信的格言,贴在孩子的房间。 ——说一句自信语,体会一下行动的感觉。 ——做一个自信的动作,让孩子一起做。 这“五个一工程”真的很简单,只要你用心去做,那么你成功的教育必定见效! 文/郭中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