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4年6月3日,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新区获批两周年之际,记者来到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站在港口,伴着激荡的海风、漫卷的浪花、翱翔的鸥鸟,深度触摸这个国家级经济区两年以来的发展脉动。 两年来,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发力建设第四代物流交易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现代化蓝色新港城,擘画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改革创新,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打造青岛市区域发展次中心,助力“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董家口,一个蓝色新港城正在青岛的南大门崛起。 对标“世界一流”大港换入提质增效“快进挡” 往来的巨轮、挥舞的吊臂、川流的车辆……行走在董家口港,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强劲崛起的现代化大港。 两年来,为打造以物流交易为主导的第四代国际深水大港,董家口港区在加快码头、物流园区、集疏运体系、配套设施,以及物流信息服务和电子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全面开花,力争成为区域性物流和交易中心。 据悉,董家口港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设计泊位112个,设计年通过能力3.7亿吨。截至目前,港区已建成泊位26个,投入运营泊位18个,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成为国内首个具备40万吨散货船直靠能力的码头,开启了中国港口干散货作业的“大船时代”。 提到港口,人们既定印象是货船来往穿梭,货物从这里装船运往世界各地,或从这里卸船向内陆辐射。而如今董家口港口的业态不仅仅是这样,而是站在客户角度上换位思考,带起的是依靠软硬件的支持而延伸出的港口经济全产业链,由单一到多元,是多增长点共同发力的发展模式。 围绕建设第四代物流交易港,董家口港突破发展口岸物流、产业物流等现代港口物流服务业,增强港口产业集聚能力,完善提升航运中转、航运交易、综合资源配置等服务功能,打造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国家重要能源储运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形成千亿级临港物流产业链。 “近年来,我们坚持走产业多元化发展道路,加速从‘交通运输枢纽’向‘全球资源配置枢纽’转型升级,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董家口经济区负责人介绍。 与码头发展同步推进的是港口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两年来,集疏运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中心路建成通车,疏港公路港内段等道路具备通车条件,疏港铁路开工建设,港区初步形成了“两纵两横”的集疏运体系。港区通关中心投入使用,总投资18亿元的公共化工管廊具备使用条件。 百亿“蓝高新”项目集聚,带动经济区发展“加速度” 依托深水大港优势,两年来,在项目建设上,董家口产业区采用“三园、一区”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培育建设国家级精品“四大基地”(钢铁基地、新材料基地、冷链物流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截至目前,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签约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15个,协议投资总额近166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64个、基础设施类项目51个;投资额过百亿元的重大项目6个,投资总额700多亿元;投资主体中世界500强企业或央企9家,投资总额779亿元。 项目集聚的同时,“蓝、高、新”这些看上去简洁明确而颇为“高大上”的词汇,一直贯穿于董家口循环经济区项目建设之中。 突出发展蓝色、高端、新兴产业,依托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项目开展产业链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力促光伏新能源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双星高性能子午线卡客车轮胎、阳煤4万吨碳酸二甲酯等12个项目投产,加快培育钢铁冶金、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木材深加工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和500亿级产业园,进一步构建布局合理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现代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 同时,董家口经济区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互联网+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功能区。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董家口加快突破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科研基地。推动“互联网+港口”发展,实现港口的功能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港口向现代智慧港口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董家口在项目引进上的龙头带动模式“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引领着经济区项目加速发展。 立足产业基础和港口优势,按照“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思路,董家口经济区将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为打造“四大中心”和“四大基地”,并提出了各个产业发展的关键链条及相关重点企业,进一步细分了招商范围和目标,制定了产业链招商指南,为产业招商指明了主攻方向。 “九通一平”“九横十五纵”蓝色新港城面貌逐渐呈现 在董家口循环经济区,记者注意到,这两年来,蓝色新港城的面貌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 “经济区自成立以来,开发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40亿元。围绕驻区企业和项目对水、电、汽、路等配套设施的要求,经济区管委通过成立平台公司,引进知名大企业合作推进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投融资规模,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董家口经济区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港区和产业区已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满足了驻区企业对配套设施的需求。 据介绍,按照“全域统筹、由近及远、分批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董家口经济区统筹推进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满足产业项目发展需要。 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在建成1座220KV变电站、5座110KV变电站的基础上,加快推进220KV贡口站的建设,力争尽快开展500kV观龙站、220kV港区站、110kV冷链站前期工作,最终形成双回路、不间断供电目标。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华能2×350MW热电联产项目,推进2×600MW清洁能源项目前期工作,满足企业用热需求。 在促进中石化山东LNG300万吨接收站项目尽快达产达效的基础上,超前谋划推进项目二期。中法水务污水处理一期和港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现有污水处理能力2.8万吨/日。总投资18亿元,全长11.4公里的公共化工管廊,具备使用条件。 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协调推进青连铁路董家口站、疏港铁路、轻轨13号线董家口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2018年疏港铁路与青连铁路同步建成运营,打通铁路运输南北大通道。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基地内道路和疏港公路、钢厂路、经一路等11个道路建设项目,尽快形成“九横十五纵”的畅通路网,与沈海、青兰、青银、日潍等高速公路连接,形成四通八达的集疏运体系。 “理事会+管委会”构建双层管理构架 董家口经济区在现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创新性建立了双层管理架构。其中,理事会主要研究决定董家口经济区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重大事项。 “董家口经济区理事会是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开发开放、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而设立的议事决策组织。理事会注重实效、强化服务,搭建多元参与、积极协商的工作平台,主要研究董家口经济区重要事项,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经济区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理事会大会由全部理事会成员参加,为理事会最高权力机构。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为理事会执行机构,负责落实理事会确定的重大事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理事会主要研究决定董家口经济区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重大事项。主要包括经济区发展战略、重点规划、项目建设、产业政策等重要事项;经济区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经济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由理事会研究决定的其他事项。 “理事会的组织架构是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6名、理事20名左右。理事会大会由全部理事会成员参加,为理事会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主要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保障,牵头起草理事会有关文件和工作制度,收集整理经济区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推动落实理事会确定事项和其他工作。”董家口经济区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理事会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就有关重大事项进行会商决策。理事大会由理事长或其指定的其他理事会成员负责召集和主持,由秘书长牵头组织筹办,征集相关议题。理事大会在充分会商的基础上实行民主决策。 |